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放到桌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或者

[基本常识] 五个超低音配大喇叭的亲身体验

享乐音乐论坛 - 为最强音质无损音乐而生!音乐发烧友们的美好家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超低音即将摆脱只能搭配小喇叭的限制,而进入与大喇叭共同工作的时代。」

对于以上的宣言,您有什么意见呢?或许,您仍无法接受这样的新观念。没关系,如果您有耐心看完这篇文章,我相信您也会开始思考许多事情,其中当然包括以超低音来搭配自家大喇叭这件事。

在此,我要先为此处的「大喇叭」做个简单的定义。本文中所谓的大喇叭是指比一般小型书架型还要大的喇叭。说得更清楚一些,像LS 3/5A这类体积的喇叭就是小喇叭。低音单体超过八吋、或者落地式的喇叭我们都归类于大喇叭。在传统的经验与观念中,像LS 3/5A之类的小喇叭,其低频的有效范围大约在80Hz以上,再往下就会急遽的衰减。如果这类的小喇叭能够做到缓慢自然的衰减,低频的表现就会令人惊讶(如Totem Model 1)。也就是因为小喇叭连低频段(40Hz-80Hz)都很难再生,所以我们会给它加上超低音,以求得完整的低频段。

大喇叭同样会有低频段延伸不佳的问题

小喇叭的低频段如此,是不是大喇叭的低频段就没有问题了呢?我的经验是,事情并没有这么乐观。许多较大型的喇叭虽然箱体较大,使用的低音单体口径也较大,但是,它们再生低频的能力并没有好上多少。最常见的是您可以听到较多的「量」,但是低频的「质」却一样糟糕,有时连什么乐器再发声都难以分辨。

更常见的例子是,由于居家空间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音响迷在听音乐时,有的因为空间太大或低频吸收过量而缺乏足够的低频;有的则受困于驻波而使得中低频以下的频段都模糊了。

延伸不佳,平衡感破坏,音乐不再感人。

在以上所有的情况下,您所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因为从中低频段开始以下(包括中低频、低频与极低频)的表现不良,使得音乐的平衡感被严重破坏。音乐的平衡感被严重破坏后会有什么后果?想想看,一个杰出的指挥或演奏家,他的音乐之所以会感人,就是因为它们创造出极为精妙的音乐平衡感。这种精妙的平衡感会令人深受感动,甚至忍不住想站起来大声喝采。

现在,这种录在唱片中的音乐精妙平衡感在再生时被破坏了,我们所听到的音乐演奏彷佛变成蹩脚的指挥与三流演奏家的作品。这样差劲的音乐表现会令人感动吗?当然不会。许多人在听音响时得不到音乐的感动,只好转而追求刺激的特定音响效果。这正是许多音响迷的悲哀。

看到这里,我想您已经深切了解,我们要加超低音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刺激的低频音响效果,而是要完整再现音乐家的感人精妙演奏。我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良好的中低频(80-160Hz)、低频(40-80Hz),甚至极低频(20-40Hz,这个频段比较奢侈),您可能从来都没有真正享受过音乐的最美妙处。

高频段单体的振动必须很灵敏

或许读者们会奇怪,怎么我只一直强调低频段,难道高频段不重要吗?它不需要向高处延伸吗?高频段当然与低频段一样重要,如果表现不好,同样会破坏了音乐的平衡性。不过,以现今高音单体的制造技术而言,高频的问题并非出在频率延伸不够高(一般高音单体都可以到二十几KHz),而是出在高音单体的振动够不够灵敏。高音单体如果无法灵敏的震动,所产生的后果就是极小声、极细致的音乐讯号都不见了。这些极小声、极细致的音乐讯号包括空间的堂音,声音的活生感以及「所有乐器的真实质感」。

举例而言,如果高音单体振动不够灵敏,小提琴弦与弓的细微摩擦质感就出不来,琴板琴腔振动也出不来。这样一来,您所听到的小提琴只有高而尖锐的声音,而缺乏足以辨识小提琴特质的细微信息。一般而言,静电与铝带、气动式(例如Elac Jet单体)设计的高音,其振动的灵敏度都要比传统高音单体好,这也是许多人会钟情于静电喇叭与铝带喇叭的原因,它们在再生弦乐时表现特别优秀。不过,这二种喇叭也有其它的问题,使得音响迷在选择时会遭遇难以取舍的局面。

考场要够长,所以选在我家

话说回头。在超低音的思想教育完成之后,我们要开始进入实务部份。这次的超低音测试,是在我家中进行的。为什么要选在我家?读者们应该还没有忘记,我的三效合一(音响室、客厅、餐厅)音响室因为空间很大,所以Magnepan MG 3.5低频的量感一直有不足的缺憾(Mirage M-1就很够,不过它是靠墙摆)。在这样的情况下,听音乐就会产生上述所说的缺点:破坏了音乐精妙的平衡性。所以,这次我找了大小共五个超低音,让它们接上MG 3.5,看看它们各自的表现如何。

除此之外,「考场」选在我家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因为我的空间够大够长,不仅可以将驻波的影响降到最低(够大);同时也可以让极低频充分再生出来(长度有十几公尺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做测试,我想所得到的结果会更客观些。

我所使用的试听软件

场地介绍过,我也应该向您说明我所使用的主要音乐软件。我是用哪几张软件为主来测试这五个超低音?用Telarc的「爵士四季」(83417)、Philips的「单身汉合唱团」(456 653-2)、DG的「吉普赛小提琴」(457 879-2)以及Janis Ian 的「Breaking Silence」(Morgan Creek 2959-20023-2)。

用「爵士四季」的理由是曲中有许多贝司的音阶弹奏,可以清楚的听出主喇叭与超低音的接续是否天衣无缝?如果衔接不自然,可以从上下游走的音阶弹奏中听出。此外,从贝司快速音阶的弹奏中,也可以听出超低音的速度反应。其余,我还要借重于这张CD到处充满的脚踩大鼓声,它必须具有结实的扑扑声(而不是软趴趴没有质感的)才算数。

选「单身汉合唱团」的理由则是男声合唱的平衡性,如果低频段以下的延伸不佳或中低频有膨胀,一定会破坏整个合唱的平衡。如果平衡被破坏,合唱就会缺乏音乐真正迷人的魅力,严重些还会让合唱浑浊而缺乏活生感,听起来像拖死狗般不舒服。当然,第七首中一开始的大鼓轻敲亦是我取经的地方,它可以让我知道超低音的「质」到底好不好。

Janis Ian那张则是如果缺了低频以下频段的优良表现,这张CD的低音部份会变得没有弹性,木木笨笨的,音乐的魅力大减,甚至您不会认为它是好录音。至于「吉普赛小提琴」那张并不是想测试小提琴能拉多低,我用它的目的有二。一是想试试看超低音会不会对中低频以上的频域产生不良的音染。二则要测试主喇叭与超低音的衔接性。

当这些都测过之后,当然不能免俗要用一张管风琴的曲子来试。我选的是圣桑第三号交响曲「管风琴」的第二乐章(Dorian版,前年音响大展赠送CD中也选了这一段,大部份音响迷应该都有)。这首曲子我在日本Suntory Hall听过现场,也在国家音乐厅听过现场。其中Suntory Hall所听到的管风琴表现远超过国家音乐厅。以这二处现场的管风琴表现来验证我在家里所听的这几个超低音,我相信相当具有说服力。顺带一提的是,当听管风琴时,我是退到距离超低音十几公尺以外去听的,这样能保证听到最低沈的管风琴声。

伺服控制的问题

这次测试我选用了哪几个超低音呢?共计有Velodyne servo FSR-18、Mirage BPS-400、 JM Lab SW 38A、 JPW SW60以及Dynaquest DQ-12。这五个超低音都是主动式(被动式恐怕没人买了),都有频率与音量的调整,都有RCA输入与喇叭端子输入输出,有的还有RCA输出。以上这些都是目前超低音所必须具备的规格。至于其它配备每家皆有不同,例如有的还加上0/180度相位反转,有的则具有伺服控制。

说到伺服控制,这应该是超低音的豪华配备。所谓伺服控制,简单的说就是在超低音单体上安装一个感知器,这个感知器会产生电压,利用这个电压去与输入电压相比,就可以知道超低音单体是否已经失真。假若已经失真,伺服线路马上动作,调整控制单体的输入电压,以达到控制单体振动的目的。

理论上看起来伺服线路相当理想,尤其是对于厚而重、容易产生运动时惯性失真的低音单体纸盆更形重要。问题是,伺服线路永远都有「失真已经造成再纠正」的时间落后问题。而且,要施以多少控制的量才会刚好也颇难精确掌握。所以,要如何减少时间的落后以及精确控制回授的量就成了各家攒研的目标。我可以这么说,伺服控制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如何做到精确快速才会考倒师傅。所以,大部份比较便宜的超低音干脆就避开这个问题。反正,一般人对于超低音还没有那么高的品味。

相位调整的问题

另外,相位调整也值得一提。我们都知道声波的相位问题其实就是时间问题,要如何在加了另一个发声体之后,不会产生互相的声波相位干扰,这就是使用超低音时的相位问题。一般超低音多备有0度与180度的相位反转切换开关,好让用家粗略的解决相位差180度时的完全抵销或加倍增强的问题。其实,空间里声波的相位问题很复杂,光是反转180度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还需要以不同的超低音摆位(摆位也就是调整声波相位问题)来求得最好的结果。少数考虑周到的厂家会把相位的调整做成从0度到180度的连续调整,以便让用家得到更精确的效果。不过,这种连续调整的设计有使用上的难度。用家到底能不能听出调到那里时相位最正确呢?这非得经验老到者莫办。有人认为拿一张频率测试片放出声音,听听看音量最大声的时候就是相位最正确的时候。其实这并不正确,为什么?第一,只拿单一频率来测只能代表那个单一频率,无法代表其它复杂的频率。第二,如果以声音最大声来判断,很有可能会取到相位相叠声音加倍的时候。因此,理论上这种连续调整相位的设计比较理想,实际上使用的效果则要靠敏锐的判断与经验的累积。

测试时超低音摆在那里呢?

这次在作测试时,这五个超低音所摆的位置如何呢?我试过二个超低音后,发,现将超低音摆在主喇叭之间(前后位置一样)时效果就很好所以所有的超低音就这么摆了。事实上如果一直更换摆位,对我也会有实际上的困难,因为Velodyne与Mirage并不是我一个人可以抱得起来的,我可以让它们在附近移动,却无法大幅度换位置。

最后,我要说到主喇叭与超低音的接法。MG 3.5可以使用二部扩大机来分别推低音与中高音,这样使用的效果最好。问题是,有的超低音并没有RCA的讯号输出部份,这时我就无法使用二部扩大机推MG 3.5(毕竟前级只有二组输出,用Tape Out效果会差些)。为了一视同仁,所以我只用一部后级推MG 3.5,那就是新的Manley 500真空管后级。至于前级与讯源则还是老机器MBL与Vimak。

分频点的运用

这五个超低音的分频点有三个设定在40Hz与120Hz之间,Mirage则订在50Hz与100Hz之间。比较特殊的是JPW SW-60,它的分频范围从40Hz到170Hz。不过在测试时,我并没有发现分频点订在170Hz的必要性。

我试过多次之后,Velodyne FSR-18、Mirage与JM Lab这三个超低音大部份时间都放在约70Hz左右的位置上。我曾经试着先将音量放在九点钟位置,然后将分频点从最低的40Hz连续往上转。此时我发现虽然音量旋钮并没有动,但是实际上超低音的音量却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大(放在最低的40Hz时几乎没声音)。从这个现象中,我们也知道,如果要让更低的频率更大声,就要将音量开得更大,因为频率越低扩大机越难推,耳朵也越不灵敏。也就是因为这样,我在听CD时,为了求得完美的效果,有时不得不多次趋前调整。即使如此,我也必须要自我求得妥协点,因为很难找到一个音量定点来让极低频(20-40Hz)与中低频(80-160Hz)二者都恰恰好。

至于较小的JPW以及Dynaquest,分频点也大多设定在70Hz,所不同的就是音量旋钮要开大一点点。

低频量感的表现

在量感方面,我发现Velodyne FSR-18的量感最足,再来依次是Mirage BPS-400以及JM Lab SW-38,那二个体积最小的理所当然殿后。其实,这五个超低音无论大小,我几乎都只要将音量旋钮转到九点钟位置就很足够了,顶多就是到十点钟方向。再旋大,就会有太强的感觉。这么大的空间只要开那么一点点就够?您怀疑吗?不要怀疑,这样就够了。包括听圣桑的第三号交响曲「管风琴」都够。再大声,可能就会破坏整体的平衡性。

基本上,这五个超低音的量感都没有什么问题,虽然这其中还有高低之分,不过并不十分重要。换句话说,量感的多寡在此处并不是致胜的关键。几万的超低音与十几万的超低音都能够满足我对量感的要求。如果要更挑剔些,我可以说那二个最小的声音「铺底」的感觉比较单薄些。

灵活轻盈与弹性

在灵活轻盈的程度以及弹性上呢?老实说,我认为最好的是Mirage。它并没有伺服线路,功率也才400瓦,但是听起来在灵活轻盈与弹性上的感觉却很好,而且,其所展现出来的低频透明感也最好。很奇怪,难道这是它采二个十二吋单体做侧面双面发声的缘故吗?

再来,Velodyne FSR-18的单体口径虽然最大,但是在这项的表现却是五个超低音中排第二的的。从Janis Ian那张CD听来,弹性足,韧性够,低频不会太沉重,充分表现出这张CD录音的低频美感。而在听「单身汉合唱团」时,无论是男高音、男中音或男低音,声音都不会浑浊,该轻盈时还是很轻盈。

与前二者相比,JM Lab显得比较重、比较拖些。但是,它在某些频段却又表现出非常好的结实感与弹性,例如在Janis Ian那张CD第四首的表现就非常杰出。依这种在某些频段会很灵活与具有结实感、以及弹性,但是在某些频段的表现就差些的现象来评断,我认为它在这项的表现上居第三。

最后说到那二个小的,它们在灵活轻盈的程度并不在三个大者之下,不过在弹性上的魅力没有三个大的那么迷人。感觉上,它们比较缺乏的是「丰满」的肉感。

向下延伸的能力

毫无疑问,表现最好的是Velodyne FSR-18,再来是Mirage,再来是JM Lab。至于那二个小的之间,JPW的延伸能力稍微好过Dynaquest。Velodyne FSR-18的低频向下延伸,除了本来的声音之外,还具有一种「影子」的感觉。这二样东西加起来,感觉上它的延伸能力变得很自然,不会吊吊的。

有一件事令我惊讶,我惊讶包括单体尺寸只有十吋的JPW以及十二吋的Dynaquest都能够再生出可以令人接受的圣桑第三号交响曲「管风琴」第二乐章。所不同的是,Velodyne FSR-18、JM Lab以及Mirage的极低频具有更全面的包围感,它们营造出来的音场显得更宽更深。而那二个比较小的超低音则有吊吊的感觉,许多时候更高频率的低频产生共振,掩盖过极低频的声音。此外,这二个小的包围感不够,声音也比较硬质些,没有三个较大者那么软质。由此看来,我推断只要空间够长,即使使用一个十吋的低音单体,要再生极低频的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没有。

与主喇叭衔接的能力

很抱歉,我还是要说Velodyne FSR-18与主喇叭衔接得最好。很奇怪,这五个超低音我几乎都将分频点设在同样的70Hz左右,但是还是能够听出衔接的高下之分。我想,这与超低音的控制能力、以及所选分频点以上频率衰减的自然与否有关。超低音与主喇叭衔接不够好会有什么问题?中低频的膨胀是最常见的问题;从中频到低频声音浑浊是第二个常见的现象;速度反应变慢、声音变软、没有活生感是第三个更严重的问题。

当然,即使是Velodyne FSR-18,也多少有衔接的问题,只不过它控制得比较好而已。我想,如果要让衔接的困扰降低,更长期的尝试摆位可能可以改善这个问题。可惜我并没有机会(应该说能力)来做这方面的尝试。

对单体的控制力

在测试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相当严重,那就是这五个超低音都会出现不同频率时音像忽大忽小的现象。如果在小房间中,我们可以推测这个问题出在空间的驻波上。而在我家这么大的空间中,竟然也发生这种现象,而且原来单独使用MG3.5时并没有。我大胆的猜测这是因为超低音本身所产生的问题。换句话说,因为设计制造上的技术难题,而使得超低音的频率响应曲线无法平直,在某些地方会引起单体与箱体的整体共振而令音量增大。

以这个观点来看,超低音的控制力表现实在很难,因为它不仅是要控制音乐讯号,还要与自己的共振搏斗。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会有伺服控制线路的出现。再控制力方面,虽然每个多少都有问题,Velodyne FSR-18还因为拥有伺服线路而占了上风。

单体安装方向有影响吗?

这五个超低音中,Velodyne FSR-18与Dynaquest单体是向前面发声的,JM Lab与JPW是向下发声的,只有Mirage是二个单体向二侧同相发声的。到底这三种不同的单体安装方向对超低音的性能具有什么影响呢?在这么大的空间中我认为没有什么影响,不过在比较小的空间中可能就会有影响了。在最小的空间中,我建议用单体朝下的超低音,这样可以降低低频的方向性与压迫感。如果小空间不想选单体朝下的设计,像Mirage这种朝二侧发声的设计也不错。

这么说来,好象最差的设计就是单体朝前的设计。其实不然,如果环境许可,单体朝前的设计还是最好的,因为相位的问题会比较少。或许有很多人会以为低频是无方向性的,因此超低音的方向爱怎么摆就怎么摆。事实上很低的极低频方向性的确不高,到了60Hz以上,我觉得就有很强的方向性了。所以,除非是为了刻意降低驻波的干扰,超低音还是规规矩矩的摆,问题会比较少。

这五个超低音该怎么用?

以一般人的需求而言,我认为JPW与Dynaquest最实用。为什么?难道就因为它们比较便宜吗?不!它们实用的的理由有一、体积小,移动容易,一个人就可以调整摆位。二各项功能齐全,与高价品并无二致。三、对于一般七、八坪以下的空间,它们比较不易引起强烈的中低频驻波。四、售价当然是实用因素之一。

而对于拥有大空间(至少十坪以上),追求纯音响与AV二者极致表现的人,我建议您不必犹豫,可以选择Velodyne。它的优点并不在于单体尺寸大而已,更重要的是在比较低的频段延伸更自然,不会吊吊的。,还有就是低频的解析力与透明感都比较好。或许花那么多的价钱就买这一点点好处,好象有点划不来。我认为这是个人需求问题。当您听到自己的主喇叭接上它之后,能够发出令您感动得想站起来鼓掌的音乐,您认为不值得吗?
至于许多只想追求AV低频效果的人,以及耳力稍差又想搭配纯音响的人,我认为Mirage与JM Lab已经足够了。为什么?假若您听不出Velodyne与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必去花这个冤枉钱呢?

最后几点整理

调整超低音就像调AV的颜色般,每换一张影碟就恨不得想再调一次。这也就是说,每换一张CD,我也忍不住想跑过去再调一次超低音。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每张CD的录音效果都不同,有的低音量多些,有的少些,因此当您以某张CD为基准调得很好时,换上别张又不行了,非得重新调整才做得下来。

从这个经验中,我想要顺带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为什么有些朋友说录得很好的CD,拿到自己的系统听时并不觉得好?原因就出在上述那个现象中:每个人都会以某几张CD做为自己调声的标准,以至于接近这几张CD的就会是录得好的CD,其余都觉得不好。如果您是一位包容性广、具反思能力的音响迷,在遇上这件事时,您就会反复思考验证,最终求得客观的答案。反之,若是经验不足,再加上偏执,可能永远都会觉得只有自己认为录音好的CD才真正好,别人说好的都是骗人。

话说回头,假若我们的喇叭系统(或整套音响系统)能够像调整AV的颜色般,每换一张影碟就动手调一次,以求得最佳效果,这样不是很好吗?理论上是真的很好,问题是要怎么去做到呢?电子分音当然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再来,就是要像我用MG 3.5一般,用双扩大机分别推主喇叭的低音与中高音,然后再加上一个主动式超低音。这样,您就可以依照每张CD不同的低音量感去调整到最适合的地步。假若这二样您都无法做,还有一样可以做的,不过要花不少钱。哪样?去买一部Cello的Palette调色盘。这部调色盘其实就是给您这样玩的:听到声音不理想的CD,马上动手调整,很容易就会化腐朽为神奇。

或许,您要说这三样玩法都太麻烦了,我要的是既简单又不花钱,就能达到的方法。我的答案是:就我所知,没有这样的方法。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那么挑剔,并且放开心胸,不要随便冤枉CD的录音效果。

再来,我们来看看超低音的口径与功率重不重要呢?以这次的经验来说,无论是十二吋或十八吋口径,在一般使用中都已经足够。我要强调的是,在纯音响中加超低音就像加调味料一般,加上那必要的「一点点」而已。没有人在煮菜时倒入整瓶的味精或盐,听纯音响也没有必要加上轰隆震耳的低频。重要的是,我们所要的「那一点点」要够低够沉够快,控制力够强,这样才能让整套系统得到最佳的整体平衡性,音乐才会发出真正感动人的魅力。

至于功率,这绝对是重要的。为什么?因为超低音的喇叭单体几乎都是既重又大又硬的东西,这样的单体并不容易控制与推动。还有,由于超低音的箱体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不能做得太大,所以箱体的空气容积不一定够之余,更需要靠大功率来挤出声音。最后,超低音的整体真实阻抗都很高(规格所载是最理想的状态下),加上强大的反电动势(单体振动产生的反向电流),使得大功率的需求更行重要。

所幸,超低音由于负责的频率低,并不像一般扩大机般要求那么精致的各项表现,所以通常会用效率最高而音质并不是很好的几种放大方式。您可以从规格上看到随便就是数百瓦或上千瓦的功率。

花十几万买超低音值得吗?

从以上我所写的测试过程中,您会发现我几乎是把这五个超低音分成二组,那三个大的为一组,二个小的为一组。事实上我是这样分的。因为,如果把二个小的拿来与大的平等测试,那就太不公平了。测试三个大的超低音时,我抱的是它们应该要好的态度。而对于那二个小的,我做的是测试它们在大空间里的表现潜力。它们更适合的场所并不是我家,而是十坪以下的空间。我认为,如果空间不大,低频又嫌延伸不够,用JPW与Dynaquest无论在预算上与实用性上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至于,用十几万买超低音划得来吗?这要看您所要求的是什么?如果空间不大,又是以听纯音响为主,我想您并不需要买这个超低音。但是,如果空间很大,您有机会得到很完整的极低频。此时,您就要考虑极低频原本就是千金难买,与动辄五十万上百万的喇叭相比,这十几万的超低音就不算昂贵了。再者,假若您还想让Velodyne FSR-18同时负责看AV的「超重」低音效果,我想,Velodyne FSR-18这个十八英吋口径的超低音将会令您得到莫大的满足。以这样的观点来看,买对十几万的主喇叭,加上十几万的Velodyne FSR-18超低音,应该还不算浪费。

超低音只能用在小喇叭上吗?撇开AV不谈,我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各位:大喇叭加上超低音之后,说不定您才会发现,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被音乐真正感动过。
发表于 2019-4-24 11:08:26 来自手机
感谢楼主的介绍,学习了
发表于 2019-4-24 12:07:45 来自手机
好长的科普贴,受教了
发表于 2019-4-24 12:52:33
谢谢楼主分享超低音配大喇叭的体验。赞!
发表于 2019-4-24 15:03:37
谢谢楼主的教程,正想学习啊!
发表于 2019-4-24 21:14:36 来自手机
很有用的教程,刚好解决了问题。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00:25:11
谢谢楼主分享,对新手的帮助。
发表于 2019-4-25 04:01:07
人工智能年代了,放大器应该能根据不同的碟自动调整到主人的音色偏好设置。
发表于 2019-4-26 09:52:09
受教了,感谢分享经验。
发表于 2019-4-26 14:32:50
楼主说得不错,谢谢楼主,想你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