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放到桌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或者

[灌水嗨皮] 古典音乐

享乐音乐论坛 - 为最强音质无损音乐而生!音乐发烧友们的美好家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名曲《未完成交响曲》未能完成的真相

  《未完成交响曲》是舒伯特的古典名曲,虽然这首名曲在中间就结束了,但全世界都在演奏这首名曲。但是,为什么如此有名的一首曲子最后未能完成呢?

  为了成为维也纳音乐家协会的会员,舒伯特把这首曲子交给了他的朋友胡腾布伦勒。对于生前不闻于世的舒伯特来说,成为作曲家协会的会员是他一辈子的梦想。于是,舒伯特暂时写了两个乐章交给了朋友,准备接受入会审查。

  但是,或许是那些评委们有眼无珠吧,舒伯特竟然悲惨地落选了,乐谱又被退还给了胡腾布伦勒。

  到此为止是不争的事实,但此后的经纬始末就不清楚了。舒伯特从那以后至少活了两年,但不知为什么这首曲子没有完成。

  一种说法是因为到第二乐章为止实在太精彩了,后面没法再续上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舒伯特被同一时代的前辈贝多芬的大量名曲所压倒,精神萎靡,没能够继续创作。

  >>莫扎特的作品编号里面的“克歇尔”是什么意思?

  《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在德语中作品编号是“K·V·525”,在英语中作品编号是“K·525”。“K·V·”或者“K·”叫做克歇尔编号,那么这个克歇尔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克歇尔是痴迷莫扎特的一位狂热粉丝的名字,全名叫做路德维希·里特尔·冯·克歇尔。

  克歇尔原本是一位植物学家,因为非常痴迷莫扎特,兴之所至,他在1862年按照年代顺序编辑出版了莫扎特的全部作品。那个时候给莫扎特的作品加上的编号就叫做“克歇尔编号”。

  这本书后来经数人之手进行了增补改订,但唯有“克歇尔编号”被保留至今。

  >>《命运》交响曲是日本独有的名字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只有日本把这首交响曲叫做《命运》。这首交响曲的正式名称叫做《C小调第五交响曲》,在欧美只简单地称其为《第五交响曲》。

  不过,这首交响曲在日本被称为《命运》是因为贝多芬关于这首交响曲的主题曾经做过这样的解说:“命运如此叩响门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个命名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意图。

  顺便说一下,贝多芬本人给自己的交响曲命名的只有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第六交响曲《田园》。

  >>肖邦的《离别曲》是日本独有的名字?

  说起肖邦的作品,如果有人说《E小调作品10之3》,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你说的是肖邦的哪部作品。但你若说《离别曲》,很多人即便不是古典音乐迷也能想起这首曲子。

  但是,只有日本把这支曲子称为《离别曲》。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1935年公映的法国电影中有一部电影叫做《离别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年轻时代的肖邦,电影主题曲就是《E小调作品10之3》。

  从那以后,这首曲子就按照电影的名字被称为《离别曲》。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肖邦是出于这种考虑创作了这首曲子。

  >>《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并不是献给爱丽丝的?

  学过钢琴的人一定弹过《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正如这首曲子的名字,人们都说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为一位芳名叫做“爱丽丝”的女性写的,但实际上那位女性的名字不是“爱丽丝”而是“特蕾泽”。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贝多芬在完成这首曲子的一个月之后,也就是在1810年的5月曾向一位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18岁的姑娘求爱。这首曲子的乐谱是在特蕾泽的箱子里发现的就是一个不可动摇的证据。

  因为贝多芬在乐谱上写的“献给特蕾泽”也可以读作“献给爱丽丝”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顺便说一下,贝多芬的这份爱情洋溢的礼物很可惜并没有打动特蕾泽的一颗芳心,她最后和另外一个男人结婚了。

  >>在《婚礼进行曲》中结成的夫妻注定会劳燕分飞?

  大家都知道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那是婚礼上不可缺少的音乐。

  这首非常喜庆,听起来令人心情欢快的曲子原本是一部叫做《罗恩格林》的歌剧中的一支曲子,但是,在这首乐曲中走向红地毯的夫妻或许会劳燕分飞。

  《罗恩格林》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罗恩格林的骑士,这位骑士在和他心爱的艾尔莎结婚的时候和他心爱的人定下了一个约定,永远不许艾尔莎探问他的姓名和来历。但是因为艾尔莎违背了这个诺言,两人最后只好分手了。

  所以说,新娘最好不要对“新郎的过去”盘根问底。

  >>古典名曲的曲名是何人所起?

  像《田园交响曲》和《未完成交响曲》,很多古典名曲都有名字。

  说起名字,就像小说的名字一样,一般都是作者,如果是音乐的话则是作曲者给作品起名字。但古典音乐就不一定是这样。

  比如说莫扎特和贝多芬风靡一时的18世纪和19世纪,很多情况下是周围的人或音乐出版社按照乐曲的意境给作品安上了名字。比方说贝多芬的《月光曲》,当时刚发表的时候被称为《幻想曲风格的奏鸣曲》。有一个名叫约翰·贝塔·雷泽的人听了这首曲子深受感动,于是就编了一个故事说贝多芬是在月光下创作了这首曲子,于是这首曲子就被称为《月光曲》了。

  音乐的内容不会因题目而有所改变,但一首曲子如果有一个优美的名字,是不是让人感觉内容也很美妙呢?

  >>婴儿即使听莫扎特也不会变聪明?

  有些女性刚一怀孕突然间就变成了莫扎特的粉丝。据说莫扎特的曲子对胎儿的情操教育有好处,但是近来出现了不同的说法。

  之所以出现了听莫扎特的热潮是因为美国的一所知名大学曾宣称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有利于大脑的发育。但是这个实验是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的。于是,最近有其他的学者以婴儿为对象重新进行了实验,让第一组婴儿听莫扎特的音乐,让第二组婴儿听现代音乐,第三组婴儿则什么都不听,结果发现大脑的发育没有任何差别。

  实际上,关于大脑在3岁之前是如何发育的这个问题,即使现代医学好多地方也不清楚。

  好多母亲在听莫扎特的时候凝神静气不敢伸懒腰,看来实在没那个必要。

  >>林格·斯塔如此评价贝多芬

  不少人认为贝多芬是19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在音乐史中也有人说披头士比贝多芬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披头士的成员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呢?

  乐队鼓手林格·斯塔第一次去美国,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他“你如何评价贝多芬”,他是这样回答的,“我非常喜欢贝多芬,尤其是他的歌词……”

  >>大作曲家身后有恶妻?

  就像苏格拉底身后有一位凶神恶煞的妻子一样,在音乐界亦是如此,那些被称为天才的男人好像都是运气欠佳。

  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的《天长地久》大获成功的时候,他的妻子竟然说:“我不知道,关我什么事!”

  莫扎特挚爱一生的妻子康斯坦策挥霍无度,莫扎特为此辛辛苦苦劳作了一辈子。

  古斯塔夫·马勒的妻子被誉为旷世才女和绝世美人,但在马勒死后不守妇道,今天嫁给建筑家,明天嫁给诗人,频频再婚。更有甚者,她给周围的那些大腕艺术家们写书,曝光他们的私生活,令世人颦蹙。

  那些贤妻良母型的妻子或许不能刺激天才们的灵感。

  >>古典音乐里面也有ad.lib

  说起演奏家自由演奏旋律的ad.lib(即兴演奏),人们总觉得那是爵士乐的独家专利,实际上那原本是古典音乐的演奏方法。

  Ad.lib是ad libitum的缩略语,本来是古典音乐术语,意思是“随意地”或“自由地”。比如说在亨德尔的手风琴协奏曲里面独奏乐段之后就有即兴演奏的指示,毕巴鲁迪的曲子里面,关于速度的变化也有即兴演奏的指示。在钢琴协奏曲里面也有独奏者自由演奏旋律的华彩部分,这也是一种即兴演奏。

  说起古典音乐,人们总觉得那是按照乐谱一丝不苟地演奏的音乐,实际上那是一种误解。

  >>这就是那首最让钢琴家抓狂的曲子

  埃里克·萨蒂被称为法国音乐界的鬼才,他的作品中有一首钢琴曲叫做《Vexations》。

  乐谱只有一页,演奏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按说这是一首适合孩子的练习曲,可萨蒂竟然指定这首曲子要反复演奏840次。也就是说,演奏时间长达13小时38分钟,这首曲子或许是史上最长的钢琴曲了。

  曲名Vexations实际上是法语,意思就是“烦躁不安”。确实,演奏这首曲子的钢琴家(包括观众)真的会抓狂。

  >>史上最悲惨的钢琴独奏会

  事情发生在20世纪的70年代初,美国的一位崭露头角的钢琴家在曼谷的一家酒店里举行钢琴演奏会。

  或许因为那天的湿度比平时要高,演奏刚开始,高音部的“re”键就不动了。他当时演奏的是巴赫的《D小调Toccata et Fuga》,恰巧里面要用到很多“re”音。他只好放弃继续演奏这首曲子,接下来开始演奏李斯特的《G小调幻想曲》。

  可是未曾想低音部的“sol”键也不动了。他拼命想弹出“sol”这个音来,伸腿踢了钢琴一脚,结果钢琴的右腿折了,整个钢琴倾斜35度。

  钢琴家这下子只好放弃演奏,在观众的掌声中悻悻退场了,但演奏会并没有到此结束。

  他拿着一把消防斧再次走到了台上,开始拼命用斧头砍钢琴。大厅里的工作人员、警卫人员和路过的警察涌上前去奋力阻止,总算把斧子从他手中夺了过来,这场音乐会也终于落下了帷幕。

  >>音乐厅里哪些座位的音响效果最好?

  在大型音乐厅里,音响效果最佳的是音乐厅的正中央。考虑到各种乐器的音响平衡效果,在音乐厅的中央一带听到的音响效果是最好的。

  但是,并不是说任何音乐厅都是中央一带的座位最好。在小型的音乐厅里,前方的座位声音和伴奏听得更清楚。不光是声音清楚,还比较容易观察歌手的表情,等于说又增添了一层乐趣。

  另外,如果有的人对自己的听力很有自信,想欣赏音色的丰富和华美,那么他可以坐在音乐厅中央靠后的座位或者二楼最前排的座位上。科学地讲,如果您想欣赏直接音的分散比较小的音色,那些座位算是最佳位置了。

  >>为什么音乐厅里一定会有衣帽间?

  在古典音乐会上,演奏内容自不必说,音乐厅的好坏也很重要。音乐厅的设计不同,混响时间也不同,这种混响时间可以左右音响效果的好坏。

  一般来说,混响时间必须在1.5秒至2秒之间,但混响时间的长短会根据听众的人数多少发生变化。如果音乐厅里坐满了听众,声音会被听众的衣服吸收,所以混响时间就会变短。尤其是高音部的声音会容易被吸收,声音会显得有几分迟钝,演奏会变得毫无生气。

  音乐厅里一定有衣帽间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在寒冷的冬天,听众都穿着厚实的大衣,那样的话声音就更容易被吸收了。

  据说,作曲家亨德尔有一次被告知听众很少,他却说:“太好了!今天我的音乐一定效果很好!”这句话难道不是亨德尔在那里强词夺理不愿认输吗?

  >>木管乐器的管为什么缠得一圈一圈的?

  巴松等木管乐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低沉而丰富的低音。像小号和长号等铜管乐器是发不出这种浑厚的低音的。

  要发出那种低沉而丰富的声音,木管乐器需要有比铜管乐器还要长的管。在乐器中,声音通过的管越长越容易发出低音。但是,如果把管制作得又长又直,那么乐器的长度就会超过小号的好几倍,根本没法随身携带。于是就有了那种漩涡状的乐器。

  自从这种技术成熟之后,交响乐队的音色就变得非常丰富了。

  >>音乐会的座位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近来的音乐会几乎都是S座,要找A座或B座有时很费劲。但如果是海外一流的歌剧团到日本演出,从S座到E座,座位的等级划分得很细致。

  有时候仅仅隔了几个座位,座位的等级就不一样,隔了几个座位竟然相差好几千日元,好多人对此感到不理解,实际上有一个“划分等级”的标准。

  基本上是把视觉和听觉综合在一起,视觉和听觉的任何一方有问题,座位的等级就会降下来。

  另外,演出的内容不同座位等级也会不同。音响效果不太理想的舞台正面的座位在钢琴演奏会和演唱会中档次很低,但在交响乐演奏会中就不是那样。因为从视觉上来说,正面的座位可以欣赏乐队指挥的风采,所以说舞台正面的座位也不错。

  不管怎么说,S座和A座的“分界线”始终是存在的。音乐会的座次划分或许是一个永远的课题。

  >>交响乐团演奏者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不管是哪里的交响乐团,尽管演奏水平有差别,但演奏者们坐的位置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第一小提琴坐在面向乐团的左侧,旁边就是第二小提琴。正中间的前方是中提琴,后面是短笛、长笛、单簧管和圆号等等。乐队中央的最后方是定音鼓和铙钹等。另外,右侧前列是大提琴。大提琴的后面是低音大提琴。

  可以说这种配置从过去的试行错误中摸索最佳配置的结果。比方说,如果把定音鼓和低音大提琴等大型乐器安排在前排,那么就会有演奏者看不见指挥棒。另外,之所以把音色相似的乐器安排在一起,那是因为即使有细微的演奏错误也不会太明显。还有,把人数不多的各种乐器集中在正中间是为了乐队指挥可以很容易地分别指挥。

  >>没有杂音混入的乐器音色不美?

  初学者拉小提琴的时候会发出拉锯一样的刺耳声音。这是因为琴弦没有发出本来的音色,里面混入了各种各样的杂音。但是否完全清除了这些杂音就能发出美妙的音色呢?其实也并非如此。

  乐器的音色如果适度混入杂音则可以融入人的感情。

  最好的例子就是尺八(日本流行的用竹子做的竖笛,因长一尺八寸而得名。)比起尺八这种管乐器本来具有的音色,演奏者吐气的声音其实更重要。虽然这种吐气的声音只能称之为杂音,但正是这种吐气的声音才使得尺八更像尺八。

  即使小提琴和大提琴这种弦乐器,如果在应该用力拉的地方没有混入适度的杂音就不能表现出高昂的情感。原音吉他也是如此,不光是弦发出的声音,拨片碰撞吉他弦的杂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即便是人的声音,那种沙哑的嗓音有时也让人感觉很美。所以说杂音绝不是毫无用途的。

  >>“哆来咪”自有它的意思

  “哆、来、咪、发、梭、拉、西”诞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具体说来诞生于11世纪。发明者名叫阿雷佐的圭多,是意大利的一位修道士。

  他一直觉得音阶没有名字很不方便,有一次忽然发现《圣约翰赞歌(圣诗)》这首曲子的音阶一个音比一个音高。于是他就用各个音阶的第一个字母制定了“乌、来、咪、发、梭、拉、萨”的音阶名。为了发音方便,后来就变成了“哆、来、咪、发、梭、拉、西”。

  还有,如果把成为哆来咪出处的《圣歌》的歌词翻译成日语,意思就是“为了赞美奏鸣琴瑟的你,就让我这个身份卑贱的人张开口吧!圣约翰啊!”

  >>#和Ь哪个先有的?

  #这个调号表示提高半音,主要用于长调系的曲子;Ъ这个调号表示降半音,主要用于短调系的曲子,这些知识按说在初中的音乐课里都应该学过。但是,您知道#和Ъ这两个调号哪个先出现的吗?

  先把答案告诉您,最初被使用的是Ъ。这个调号出现于11世纪,一直到15世纪只使用一个Ъ。到了16世纪也出现了两个Ъ的曲子。

  #这个调号出现在17世纪的中期,现在的这些复杂的调号最后确定下来是进入18世纪以后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如果乐谱里排列着很多#和Ъ,很多人就会觉得糊里糊涂。但是,唱卡拉OK的时候你之所以能够按照自己的音域引吭高歌,其实全亏了#和Ъ。

  >>“阿卡贝拉”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阿卡贝拉”就是即无伴奏合唱,是一种无伴奏的音乐形式,仅由人声来哼唱出旋律与节奏。在流行音乐界也有歌手通过多重录音推出阿卡贝拉的歌曲,其实“阿卡贝拉”本来并不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意思。

  A Cappella 源自意大利语,意思就是“圣堂风格的”。过去,在罗马天主教堂里,唱诗班在做礼拜唱赞美诗的时候一般是没有伴奏的。因为那个缘故,人们开始把无伴奏的教堂音乐称为“阿卡贝拉”。

  人们常说“人的声音是最美的乐器”,精雕细琢的阿卡贝拉作为治愈系音乐近来非常受欢迎。

  >>为什么钢琴的正式名称是“弱音和强音”?

  钢琴的正式名称叫做“piano, e forte”,意思就是“(能发出)弱音和强音(的乐器)”。为什么是这么一个名字呢?说起来这和钢琴诞生的经过有很深的关系。

  在此之前具有代表性的键盘乐器就是拨弦钢琴了。拨弦钢琴是通过拨动琴弦来发出声音的,没法让声音有强有弱,并且还容易混入杂音,那是拨弦钢琴的弱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给美第奇家族服务的乐器修理师Bartolomeo Cristofori立志要开发一种新乐器。他想出了一个不拨动琴弦而用锤子敲打琴弦来发出声音的方法。这样一来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握声音的强弱,可以弹奏出清澈的声音。于是,“piano, e forte”的原型就这样诞生了。

  >>钢琴的音色会因琴凳的高低不同而产生变化?

  听说钢琴家中村子在演奏钢琴的时候会根据演奏的曲目来调整琴凳的高度。其理由如下。

  把钢琴前面的琴凳弄高一点,身体就像覆盖在键盘上一样,指尖容易用上力,弹出来的声音坚强有力,正好适合弹奏充满激情的曲子。

  相反,如果把琴凳调低,那么就很难弹出强有力的声音。从情绪上讲也容易变得情绪低沉,因此适合弹奏沉思型的安静的曲子。

  顺便说一下,钢琴前面的琴凳上之所以不放坐垫,是因为钢琴家的腰会深深陷进坐垫里,浑身用不上劲,那样就不能进行丰富多彩的演奏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钢琴演奏也是一种体育运动

发表于 2018-2-14 22:33:40
谢谢楼主,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18-2-17 12:06:15
谢谢分享有趣的知识

享受音乐,分享快乐
发表于 2020-2-15 18:54:33 来自手机
欢迎萌新加入享乐音乐网,加油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