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放到桌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或者

[闲聊音乐] 音频产品最要不得的就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享乐音乐论坛 - 为最强音质无损音乐而生!音乐发烧友们的美好家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音频产品最要不得的就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因为不同音频产品并非千人一面,而是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而每个人对音乐风格上的喜好也是千差万别。如果没有找对自己喜欢的风格,那么再顶级的产品也是白白浪费金钱。所以在选择音响产品的时候第一个要了解的就是产品的基本风格特点,某些人喜欢用简单的“好”“不好”,“同价位无敌”之类的断语去描述器材,而没有对器材的具体特性做描述,这是最具误导性的。对于这类“评价”发烧友们可以直接忽略。

   对声音的评价是基于主观感受,要想完全统一到一个数字化的绝对标准是不可能的,但是HIFI器材对声音的还原还是有一个大致划分标准,特别是通过不同器材的直接对比,就很容易认知一个器材的基本特性:比如声音还原的冷、暖、柔和、刚猛等风格特点,对细节的还原、低频的控制力、声场/定位的表现等基本素质。所以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评测应当包括这些详细的对比内容。

  作为一个发烧新手有些事情是不能偷懒的,不仅仅是需要多听积累经验,更要注意分辨别人对器材的评价,哪些是有参考价值的,哪些是可以直接忽略的。在现实中,新手喜欢直接看结论不看具体对比细节的更多,看到所谓“秒杀”“无敌”“一步到位”“神器”“强烈推荐”“根本不用考虑”等等煽动性文字立即心动+行动,这类文字恰恰是一些恶意炒作的人最喜欢灌输给大众的。这样走弯路的真不能怨别人。

?2、声音响=推力大

  常见某人描述:“音量旋钮只要到某位置声音就很响,结论是:这个器材推力很大”。这属于对于音频器材技术性的误解。一个放大器把耳机声音推得很响并不代表其推力大,因为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不失真。所以在音频放大设备里输出功率这个参数必须包含3个方面的细节:输出功率(W)、负载(欧)、失真(THD),通常默认失真数据是在1%,这样的数值对于实际听感而言已经算是明显失真。失真数据是可以通过专业测试仪器直接测定,所以对于器材的推力大小看看可靠的测试数据即可。

  举个典型例子,SONY的D100录音笔在刚推出的时候被不少人称为“推力强大”甚至有人声称超过推力超过200毫瓦的国产便携播放器。为何有这种误解,就是因为D100只要转动很小刻度的电位器就能得到很大音量,而实际测试音量旋钮在转到一半(刻度5左右)的时候就已达到极限失真1%,此时输出功率仅仅为17.3毫瓦/32欧,这个值其实和其说明书上的25毫瓦/16欧换算下来差距不大,而相对mini audio 的DX100播放器378毫瓦/32欧,差了20多倍。

  另外一种形式的虚假大推力是某些器材通过软件提升推力,这种也属于大幅度增加失真的方式,通常只有在非HIFI类大众音频产品里才会采用。
  从实际听感对比来说,声音响不等于推好也是可以直接验证的,比如D100驱动HD650耳机的表现就很糟糕,不仅是缺乏动态,中高频失真也比较明显,属于典型的没推好。

?3、低音猛=声场大

   有人把低频控制力较差、量感夸张,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感(类似残响、堂音的效果)与声场定位混为一谈,其实这完全是两个无关的概念:
   A.声场定位与器材特性相关的主要是两个参数:
   a、通道分离度:指标越高声场越宽,越能还原出乐队应有的阵势。
   b、高频解析和细节还原:这两个指标越高乐器定位感越强,人耳对低频的方位感不敏感,所以会有那些2.1音箱出来。
  B.空间感、厅堂感涉及的却是中低频的问题,主要是低频部分。低频控制不好容易形成一些类似残响的效果:一个信号结束还带着余音的尾巴,显得有些拖拉,同时会添加一些虚假的空间感/厅堂感。
  有些人会说:能营造出厅堂感效果不是很好吗?但是实际上录音的时候,只要是现场录音(大多数古典乐),已经把当时音乐厅里的残响堂音之类的同步录下来了,而音响器材只要做到直接还原就能体现出现场的真实空间感。低频控制力不好实际是一种失真,夸大了空间的感觉。

?4、对音乐性和解析力的误解

最常见的误区是把刺耳=高解析,音乐性=糊
这牵涉到主观的听感,没有绝对化的标准,而参照高端的音频器材也可以做一个相对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远离干、硬、刺的数码味。
什么是真正的优秀的解析力?简单的概括起来,好的解析力=丰富的细节+不刺耳,长时间聆听而不会烦躁。不少人听惯了数码味重的ipod等产品习惯把刺激生硬的高频当作高解析力,其实这是地道的失真。
什么是优秀的音乐性?既不是涂抹细节的掩盖细节的软、蒙,也不是生硬刺激的假“细节”。中频是人耳最敏感的频段,人声则是鉴别器材音乐性最好的方式,好的音乐性应该是亲切自然、细节丰富,人声与器乐拉开明显距离。不少中低端器材因为技术成本等限制无法达到真正的高保真,所以采取刻意抹掉一些细节使声音听着更柔和的方式,这种方式减少了冷硬的数码味,还是比较讨好大众的,但这种调音方式和真正的高保真还有明显差距,最主要是人声还原欠缺了情感和亲切感。

?5、神话DSD格式

  但是近年来一些新产品把支持DSD作为卖点大力宣传,使得一些新手误解为只有支持DSD的才是“好”器材。实际上DSD只是高码率音频文件的一种,并不是新近才出现,录音室母带用的最多的格式反而是PCM 24BIT/96K,DSD格式原始录音后如果需要后期制作也需要转成PCM高码率格式。因此选择高码率文件重点不是它现在用什么格式而是它原始录音是什么格式,理论上不同格式之间转换是会带来音质损失。多一种格式支持是个好事,但把支持一种音频格式说成播放器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那就完全是误导。

?6、对音频器材技术指标的各种误解

常见的误解有:技术指标决定一切论、技术指标完全无用论、把声卡RMAA测试的数据以及不规范的测试数据当“客观数据”。

  对待测试数据要注意两点:

A、首先要注意测试用的仪器和测试方式、负载情况等测试条件。
   常有人把某些非专业网站用电脑声卡+RMAA测试的数据当回事,这其实是很不靠谱的,特别是测试随身听,某些网站就是直接把随身听开到最大音量,不加任何负载用RMAA测试,不同随身听输出功率都不一样,声卡对较小的输入功率反应不灵敏,RMAA如果输入功率小或者过大都会得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数据。 对于台式音频系统用RMAA测试数据与专业测试仪就比较接近,可以在同一条件下测试相对数据做对比,但也不能拿来做绝对数值参考。声卡+RMAA很容易受电脑等外部干扰,测试得到的数据也容易出现各种偏差。

  另外也看到过一些用专业测试仪测随身听的数据,居然也是一样把音量开到最大一起测THD然后拿来比较,根本没考虑到不同播放器最佳失真数据时对应的输出功率(起码要统一设置一个输出功率测试失真,这样才公平)。还有不加负载直接测出一堆所谓数据,毫无意义。对于随身听而言,加不加负载得到的数据差别惊人。所以说不科学的测试数据一样可以忽悠人。

B、音频产品通过专业测试仪器测得的各项参数是能反应一部分器材声音特性的,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听感。类似冷暖、厚薄、韵味等等风格特性不是数据能体现出来的。所以最具参考价值的评测应当是包含了有效的测试数据以及全面的听感对比。

7、盲目崇拜国外大品牌

  品牌效应在任何产品里都有,而在音频领域其实品牌是最应该忽略的因素之一。曾有国外音频大厂拿着中国品牌OPPO的蓝光机以及某日产廉价DVD改个商标、外观就多卖几倍价格的。如此明目张胆的忽悠,还一样有人买。国内的一些老牌音频企业比如山灵等目前的主要业务就是OEM,本人就曾在山灵的生产线上看到大量国外品牌产品,包括一些知名高端品牌。其中一些是完全由山灵开发设计,直接打上国外商标,由外商把价格加个零开卖。国内音频企业其实不乏优秀的音频设计师和优秀的音频产品,很多产品在国外广受好评(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OEM业务),而在国内反而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逼的这些国内厂家成为幕后的OEM商,而国外某些品牌赚取了大额利润,再投入巨资做广告、宣传继续“神话”其品牌形象,形成一个怪圈。

  作为一个HIFI入门发烧友,如果抛开品牌、盲目崇洋等因素,平等看待国内外产品,耳听为实,那就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钱。
因工作关系,最近一直泡在朋友的录音棚里。接触了许多专业监听器材,好的监听系统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更不是尖刺,不耐听。是一种平衡的,宽厚的,高解析力的声音。
入门的监听系统的原则正好和hifi相反,妥协是宁可难听也要暴露。

回来后,再听某英国箱子,天。那个糊。以前听着很舒服的。

总结出一个比喻: 一个美女,也许化了淡妆,也许浓妆,也许ps过,也许整容过。但不管怎样她来到你的面前,总以为是个美女。你很喜欢她。

但。。。

    有一天,你从她厢房路过,看着她的化妆师从素颜怎么化妆到美女;
    有一天,你从整容医院墙上,看着她整容前后的对比,以及整容全过程;

    当你明白这一切的加工过程后,或许,你佩服的是化妆师的妙,整容师的绝。
    以后再看到她,你会想着这个处理过程
    但你不会再喜欢这个女人(明知故犯,偶尔放纵除外,觉得关了灯一样的人除外 经常有人说某某箱子某某系统声场好,有人说大喇叭声场好,有人却说小喇叭声场好,有人喜欢近距离听12寸大全频,有人却喜欢玩4寸小口径。
    我觉得这是个人对音响回放的效果的理解和经验有差别。其实他们所说的声场是两码事! 为了区分这两种感觉,我暂用音场和声场两名词加以区分。
    举个极端的例子来诠释我对声场和音场的定义,一面墙装满喇叭,你站在墙根前,播放单声道录音,此时无任何“音场”可言,但“声场”一定很庞大(或称很好)。 一对贵族小书架,声场一定不如jbl4344,但小面积,近距离的音场定位一定比jbl大喇叭强。音场和声场的区别是:
   一个是发生面积本身庞大而造就的包围感,另一个是依靠点生源精确定位还原录音真实环境效果。
      我们喜欢大喇叭,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灵敏度普遍高,好推,从容,宽松,功率大,又能多分频。优秀的大喇叭和优秀的小喇叭的共同点是平衡,比例还原准确, 但大喇叭过分近距离反而会破坏音乐的欣赏。
      

       在相同的全频段不失真声压输出前提下,小口径的音场定位一定比大口径好,更接近点声源。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烧友喜欢用12寸大全频,近距离听,享受那份声场,而这些烧友往往喜欢口水碟,人声碟,口型巨大,而喜欢交响爵士古典的人不会这么玩。因为前者录音对乐器,人声的相对位置关系要求很低,而后者软件,对声音环境的模拟还原要求更高。
      

      现在大家可以问问自己,玩hifi,你喜欢的到底是“声场”还是“音场”

以上原帖,存档不编辑
----------------------------------------------------------------------------------------


以下是我的补充说明。


补充声明1:本帖原来不是想创造名词给名词下定义,仅仅是为了方便区别两种不同主观感受,用两个相近的名词代替(声场音场),就像数学中的xy,完全可以互换。你也可看成“人们常说一种声场”和“另一种声场”

    最新进展就是 感谢第4页sunrong对两个词汇的搜索定义中很明确,一个偏重于立体声器材的回放,再现音乐现场的能力,一个偏重于声音本身的物理传导。是有区别的
既然已有明确定义,我就编辑一下。把前面设的xy调整一下位置,和定义呼应,增加本帖的严谨性(有人开始抓住这个顺序不放了,其实怎么叫法和区分两种感觉并无影响,总比以为两者是一种感觉好)
由此主观感受得到了理论的验证和区分:   

音场
音场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它的英语为“Sound Stage”,主要是指舞台上乐队的排列位置和形状,包括长、宽、高,是一个三维空间的概念。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音场实际上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乐队所排列的形状。由于受到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音箱指向性的影响(比如房间的宽度大于深度或者深度大于宽度),音响所播出来的声场实际上或多或少与原录音时的情形是有差异的。声场技术就是让展现在聆听者面前或环绕四周的那种三维的空间感和录音时尽量一致的技术,是对录音现场、还音系统以及编码、解码的规范。

声场 英文名称:sound field 定义:媒质中有声波存在的区域。
声场,有声波在其中传播的那部分媒质范围,是指有声波存在的弹性媒质所占有的空间。媒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环境声学涉及的媒质主要是大气。声场又可以分为自由声场和混合声场等。


补充声明2:关于本帖原先的题目”你要声场还是音场“ ,目的是让大家区分两种容易混淆的感觉,并不代表他们逻辑对立,更不代表只能选其一(强迫症除外)
此类题目
如”要爱还是要性“
如”要节油还是动力“
如”要低音量感还是质感“
如”要保真还是唯美“

此类标题的目的一般是通过区分事物的两个面,引入讨论,从而更加清楚的了解事物本身,对决策提供帮助。
当然,某些偏执狂看到此类标题一定会纠结”我只能在低音量感和质感中选择一个吗?“  

以本帖为例,声场音场非但不相互排斥,还息息相关,从百度来的定义上看,是先有声场的出现(有能量波了,开始放音了),才可能有立体声定位的音场出现。连声场都没有,都听不到,还谈什么hifi还原?

但既然我们在玩hifi,就不能光停留在只有大的“声场”里,更要注重上层建筑“音场”! 否则会失去很多玩hifi的乐趣,失去很多软件的体验。至于体育场,迪吧用到的线性阵列,球面阵列,以为场合和偏重不同,不能等同于我们家用hifi。
以我从事PA这几年的经验看,PA音箱往往追求指向性控制,这样能在一个场地中,准确的放置音箱,达到最少的声场重叠,提均匀度。
而家用hifi相反,家用hifi音箱希望有尽可能宽的指向性(离轴响应),以便在只有2个音箱的情况下,还原现场录音。
这些大家都可以心平气和的讨论。


补充说明3:关于点声源,大喇叭(音箱)和小喇叭(音箱)的问题

就hifi系统中音箱而言,首要目标是用来还原录音,尽可能的再现现场。除了频率响应范围,均匀度,各项失真,声压达到一定标准,这是前提。
除此以外,我们不能忽略立体声回放中的音场,这只有在双声道以上录音才有。
前面提到,根据定义声场是音场的基础,那怎样的声场(或称声波)能再现完美的双声道音场呢? 答案就是----尽可能均匀的声场。

众所周知,点声源的波形是均匀的球面波,但现实音箱产品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点声源,既一个点。他只是一个模型。就像电路中的恒流源,物理中的钢体。

那么,怎样让音箱成为”点声源“,获得均匀的球面波声场呢?  我们来看看点声源辐射的规律就知道了

以下摘自大学文献资料

1、在离开声源距离远大于声源线度的声场中,声波可以看做球面波,声源可以看做点声源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在于,如果为了保证声压,频率而采用了大尺寸音箱的时候,只要离开音箱的距离足够大,音箱就能看做点声源,这句话不可能让人们把音箱搬到街上听,而是要引起我们注意,起码别离大喇叭过分近! 当然这一切取决于你对hifi的要求了。

2、如果声源线度和声波波长相当,则声源具有指向性,其远场呈现不均匀球面波。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在于,如果一个音箱能播放足够的声压,低频下潜也足够,那么音箱尺寸越小越好,或者说能用6.5寸解决的问题,不要搬12寸进来。当然这里面存在很明显的妥协性,还是需要在声压、频率下限、声场均匀度上统筹妥协。

3、如果声源线度远小于声波波长,声源各部分同相震动,则声源无指向性,远场呈现均匀球面波

这句话基本是对2的补充。但可以发现,一个音箱中不同扬声器的相位差,或同一个扬声器的分割震动,也是影像均匀度的要素。扬声器口径和分割震动的关系一般人都知道了。

补充说明4:总结,玩hifi是要妥协的,首先必须了解你在妥协什么?在那些要素间妥协? 下面再看腰包。
本贴只证明一种存在,具体怎么妥协和选择就看你的了

音箱如果挑功放就需要我们花精力或者砸钱去摆平的。往往投资会超过音箱。
其中有几个原因
1#:  “仅仅难推”----即因为灵敏度,阻抗不匹配导致对功放的输出功率要求比较高。如果功率不足出现动态压缩,解析力下降,细节丢失严重,发糊,发懵,不鲜活等。
"难推" 的典型例子就是单拿,ATC,这类音箱的单元一般都是大功率,低效率,低失真设计的。要出好声,砸钱输出功率足够大的功放吧。只要功率足够,回报一定值得!(硬是想把单拿 ATC推出雨后的音色,喜欢特殊味道的除外)



2#:“巨好推,但难推好”----针对音箱的灵敏度,功放功率输出足够,但不易出好声
典型例子就是顶级全频捞达,灵敏度至少95以上,极易驱动,但要出好声很难,动辄上万起步的小功率单端胆机也能让你倾家荡产。


3#: "难推,还难推好“----功放功率不足,声音不行;功放功率很足,甚至搬出监听大功率功放,声音还是不行,功放投资已经严重不成比例,声音还是一般。
典型例子就是x威,
用英国功放玩味道,不爽
答曰:灵敏度低,你功放不行;
用大功率功放伺候,还不爽,
答曰:你用的是国产功放,功放不行
用进口大功率驱动,有点感觉了
答曰:搭配不错哦,你买就这个功放吧
你极度不爽:我买得起这个功放还用你的箱子?..。

可见,音箱难推并不可怕,但当难推称为商家的借口,那就太可怕了
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录音棚,被真力,studer,yamaha等监听箱的极致解析和动态折服。搭配性能高超的前端,系统出来的是那种针尖般的解析。乐队,人物的比例准确,强弱音对比清楚。
      一直听闻音乐味足、松软、耐听这些褒义词,为了试验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我用下面这套器材做了体验,(显然这是违反搭配原则的,我是为了体验一种极端)马兰士CD72AF、某品牌KT88推挽胆机1万以上售价,英国天朗M20,大家可能要笑了,这些器材碰在一起那声音,那叫相当老派,相当音乐味,相当松软,相当耐听。:-)结果听了2天,受不了了,原来所谓的音乐味、松软、耐听就是这样?怎么形容呢? 这是一种没有“性能”的声音,马兰士cd为了增加音乐味,中音变得糊,低音很慢;胆机不说了,好歹是Kt88推挽还稍微好些,至于英国声的M20,真是太忽悠人了,中高音突出,软塌塌,暗暗的(有人会问,你前面不是说中高音突出吗?怎么又说暗了?! 中高音突出你从能量感上能体会到,但在这个能量段,内容的形体感很差,歌者的声线,口型十分模糊)声音很散(这就是松软?),低音很慢很无力度。在录音棚里听到的细节在这里起码打了6折,我觉得很不耐听啊!东西都没了,还能耐听?至此体验完毕。难怪步入新时代有人对马机和英国箱产生质疑。现在老烧都知道,这是以牺牲解析力为代价的“音乐调教”
      但为什么高解析,高动态的系统并不被人喜欢,而相反的声音被认为是耐听的?
      个人感觉,是细节多了,轮廓犀利了,速度快了,人会变的紧张。而后者,故意限制了带宽,为人耳做了优化,感觉是录音时加了压限器,慢来缓释。。。
      最后还是用车子做比喻吧,舒适性和操纵性是一对矛盾,极致的操纵性需要底盘十分结实,避震很硬,路感非常清晰,任何角度的转向都要犀利绝不拖泥带水,这种赛车就算不上赛道,在上海高架上兜一圈,都会让人紧张,但很刺激;相反避震松软带来很好的舒适性,乘客很轻松,但会忽略路面细节和转向的精准。这里赛车和追求舒适的民用车分别代表极致解析和其反面。
      以上是极端的例子。因此当放弃极致体验的时候,适中调教(搭配)就尤为重要。怎样能保持优良的操纵性能又不牺牲操纵性?怎样保证解析力又不让人紧张1、厂家的不负责任。 任何音箱都敢标20-20khz,任何功放都敢标0.001%的失真,让人觉得指标“不值钱”。这是厂家弄虚作假,避重就轻的误导。现在是眼球经济,功放产品也不例外,国内厂家先没有把基本的参数吃透,就学国外大牌搞外形,铁甲威龙,营造旗舰形象。发烧用料的堆砌满足了人们对价值的渴望。这些功放往往外形威猛,用料比国外大气,但声音粗,不精致。其实,这些1年就能出n款机器的厂家,也许AP测试都没有! 因此我觉得,不管发烧友懂不懂技术,不管发烧友在不在乎参数,作为厂家,搞技术的,就必须提供详尽的AP测试报告,对自己也是督促,对发烧友也提供学习的机会。
2、发烧友认识有限,经验不足,不能在物理量和主观感受之间建立联系。譬如有人告诉你身高1.70M,你就大概会有个概念,但每个人的经验值不同。
3、发烧友对指标认识比较狭隘。以偏概全。其实音箱的指标和参数图标很多,但你知道多少,又能看懂多少? 很多人以为音箱就一个曲线,曲线一样平,声音千差万别,于是就说“指标是无用的”,殊不知这个曲线只是n多指标中的冰山一角。 有经验的人能从n个指标之间创建关联,形成声音的映像和判断。但因为频响曲线最具“观赏性”所以一般厂家都只标频响,好一点的标上离轴曲线。
      功放也是一样,指标太多了,大家去看看那片LM3886的PDF文件,一个小小的ic功放有多少指标和图纸?有经验的人,看完PDF就知道3886和7293声音的区别。 可见不是指标无用,而是我们没有去理解和提升自己的水平。
4、补充一点,指标越高,电声价值越高,但不一定适合我们,但我们也能从指标中“看”到产品的个性,风格,甚至音色,这样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从这个角度说,指标也很重要。他是产品的标示,他是一面镜子
      

综上所述:耳朵收货是不变的真理,但指标是电声器材的命根子。发烧友要选择“有价值的”器材,选择自己喜欢而且长时间喜欢的产品,指标真的也很重要。前提是,真实的指标,详尽的指标。 消费者和厂家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这样我国hifi才会朝着正确的,科学的方向发展。经常听人说,某某音箱比较难推,某某箱子没有n元的机器发挥不好。
       到底难推是扬声器的属性?还是扬声器品质差的借口?
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从音箱或者扬声器研发的角度来说,自然百花齐放,各自有各自的理论和拥护者。有些追求极致的效率:高灵敏度,有些追求极致得低失真,但牺牲了灵敏度。  这些箱子完全是设计风格理念问题,似乎和品质关系不大。 因为厂家已经很明显的告诉你灵敏度是多少,你要正确使用,就必须做从电器匹配的角度去给他足够的功率,这种“难推”,是很正常的。解决起来方向很明显。一但功率和阻抗匹配后,扬声器或音箱应该马上发挥出其设计的素质水准!
      如果上面的低灵敏度指87db以下的话。/
        那么市场上还有一类箱子就让人费解了,灵敏度不低,但非常挑功放。100-200-300w的机器上去让人找不到感觉,而商家还一再强调----这音箱很“难推”是用户功放不行,是不是要吐血了?
     所以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难推,假设电气性能完全匹配的情况如功率和电流完全满足灵敏度和阻抗需求,驱动力足够,,,还有什么其他特殊情况?
      到底是功放问题,还是扬声器本身的素质问题?这里说的功放都是hifi级别的机器,论失真全部在音箱失真之下起码一个数量级。
大家知道,一般立体声录音在重放的时候,有一个最佳的听音位置,叫做皇帝位。烧友们通过不同软件的试听来调整音箱位置角度,寻找这个皇帝位,并通过房间的吸音和扩散处理让皇帝位更好听,获得皇帝的专属享受。
        上周有个烧友前来交流,提到一个观点,即他认为皇帝位越模糊越好,当调教好后,人在沙发上横向移动一定范围,一般是一个人的位置,声场定位不应该有明显区别,如此才是好系统。
         发帖请大家讨论,对于hifi系统欣赏音乐,到底是皇帝位突出好,还是应该消除皇帝位。
         我先谈谈个人看法,皇帝位在hifi系统中是必须有的。皇帝位越窄小,说明系统的声场定位更好更犀利,皇帝位越模糊或者宽广,说明声像的模糊,定位的不准确。
        这里又牵涉到两种不同的声场的理解。
        一种是基于立体声录音回放的,讲究乐器的空间定位,追求直接溯源感,通过录音中自然残响的再现以勾勒空间的大小,判断乐器远近等。还原录音声场为主,这里貌似直达声占主位。
         另一种是消除音源的方向性获得均匀声场,即声源的弱化,典型例子是北京的回音壁,你靠在墙上听到有人说话并不知是哪个人在说,在哪里说。 因为你听到的都是反射声,还有就是室外演出的大型垂吊线阵,确保前后远近每个观众尽可能获得相同的听感,即声压覆盖的均匀度。这里以“制造“声场为主
        这两种不同的声场,也不是完全孤立,是交融的,我觉得在欣赏hifi系统的时候,后者是基础,前者是目标,后者是能量覆盖到的基本要求,前者是解析力的进阶追求喇叭是直面向前的状态,我们会看到1.8KHZ以上有明显的凹凸变化,那么下陷的频率,衰减了音乐原始信息,我们听不到那些被衰减后的信息,或者微弱感觉到这些信息。1.8K的声音在耳朵听起来已经算是高音区域。
图二:将两只音箱内间距缩小到1.7米左右。喇叭还是直面向前的状态。


这时大部分区域的凹陷频率基本拉平。实际上的听感也是多了很多高频的信息,唇齿音收的更好。气鸣乐器表现的自然,声场分布中的乐器人声位置准确。前后乐器定位比例对称。达到这张图的效果对听大部分音乐都没问题了。而在8K深深的陡峭衰减,一般让人难以察觉。如果没有频响平直的器材对比,只靠耳朵无法分辨!
图三:小心的在原地将喇叭内凹一点角度,这时喇叭与皇帝位呈小角度夹角,在音箱测试时,这应算轴向响应,也是出厂消声室测试最平直的那段频响。


小口径全频的离轴响应是很难看的。如果玩小口径全频采用直摆位,那要看聆听距离与喇叭中轴线的关系。如果喇叭动不了位置,那么人的位置可以动吧?呵呵。树挪死,人挪活啊!这样做的好处是哪个陡峭的衰减坑变宽了,衰减量变小了!耳朵是听不出这微妙变化的!
每个发烧友都是追求完美的,8K的坑如果你没看到图不会对心理有影响,但是看到了呢?心里会很不舒服。没听出,没看到,一切都没发生。可是我们看到了。显然移动喇叭是不可以了,角度调整也已经招数用尽。那么,我试着将喇叭垫起,呈仰脸斜面。这时......


作为一款三寸的小喇叭,在2.8米左右的距离做到如此。我可以安心了。每款喇叭的设计不同,摆位也非一成不变。三寸变四寸又有不同!想比别人听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不是只花钱买贵价功放、贵价喇叭就可以。器材的品质固然是重要的,可器材的声音毕竟受环境所左右,重播的信息是为人而服务的。我们只要掌握一些方法,耳听、实测等手段交互应用,是可以在不同环境调校出平衡的声音。
结束前我再回答一个问题:听音位的频响和音场表达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是频响好了音场自然就好了,还是说音场调出来后频响一般不会差太远?或者另有别的因素?
在我看来,频响和音场没有必要联系,但是在普通环境中(大多数人家中)他们之间的确有着必要联系!
简单举例,我们把喇叭推向墙角,这时候低频63-250左右会鼓起来,低频混响时间会变长。音场纵深趋于扁平化。低频不丰厚的箱子推到墙角都会有低频出来,比如小三寸喇叭。
如果将喇叭镶在墙内又是另一种情况,这时候箱体后方等于无限大面积,也就是抵消了箱体背后的混响反射,我们听到的声音减掉喇叭及系统失真,基本接近原作品状态。这时可以把墙面看做无限大障板!
如果将喇叭拖离前墙,那么喇叭与前墙之间的关系是喇叭直达声与房间反射声的叠加。所以喇叭的位置决定了房间整体混响特性的启始点。由此可见喇叭摆位影响了声学变化也从而影响到频响变化。
上面是理论上的说辞,我们所处的真正环境大部分是不规则的。那么我们要依赖一些手段找准平衡性,平直的频响是一个前提条件。而音场是房间混响与直达声叠加的虚拟效果,所以房子不同,音场也不同。无法进行对比测量。
没有测量设备,用耳朵对比的方法。可以用监听耳机系统进行调整,主要是听频带中乐器的峰谷特性。调整音响一定是有参照物才能事半功倍的。
我特别提醒,扬声器频响不能代表扬声器音色的表现,做到平直的频响是HIFI的第一要务。如果我们坐在皇帝位连声音信息都听不全面,如何谈HIFI?从侧面反映出,利用扬声器摆位获得平衡的响应是HIFI音响的最基本基础如何判断音响的好与坏,这是困扰很多烧友的问题之一。就拿音箱回放古典音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最重要的是动态和声压,因为这是现场感和气势的保证,很难想象一个小喇叭怎么让人很激动的听马勒
   有人说最重要的是音场和定位,因为这是让你听清楚乐队布置排列和各部之间交相辉映的水乳交融的基础
   有人说最重要的是频宽,特别是低音,三角铁要亮,定音鼓要沉,低频不到30hz别玩古典,乐器表现不全面
   上面说的都有道理。都没错。但本贴想说的,有个新论调,是我听音乐人说的:  频率有了(到了)什么都有了,频率没有(不到)什么都是假的。深入理解,这里的频率到,不是指频宽,譬如上限20khz啥的,而是指音阶的准度,或说频率和音阶的对应关系的稳定性。的确,作曲家创作作品的基本工具就是音符,表达音乐旋律,情感的也是音符(音阶)。
    扬声器的非线性失真,n次谐波失真,互调失真都会影响此类对应关系,也就是说,除了我们卡拉ok会走调,扬声器也会“走调”,只是有些人听不出,描述不出而已。有人会说不可能,路边皮鞋店的广播喇叭都能听出蔡琴的音色和周杰伦的区别,且蔡琴在喇叭里也么走调啊,那恭喜你,不要往下看了,你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一样过得很幸福了。 以下整理自教科书和网络。
      

C-D-E-F-G-A-B 为 C 大调七个主音:do re mi fa so la si(简谱记为 1 到 7)。
  科学音调记号法(scientific pitch notation)就是将上面这两者合在一起表示一个音,比如 A4 就是中音 la,频率为 440 Hz。C5 则是高音 do(简谱是 1 上面加一个点)。
升一个八度也就是把频率翻番。A5 频率 880 Hz,正好是 A4 的两倍。一个八度区有 12 个半音,就是把这两倍的频率间隔等比分为 12,所以两个相邻半音的频率比是 2 开 12 次方,也即大约 1.05946。这种定音高的办法叫做 twelve-tone equal temperament,简称 12-TET。
两个半音之间再等比分可以分 100 份,每份叫做一音分(cent)。科学音调记号加上音分一般足够表示准确的音高了。比如 A4 +30 表示比 440 Hz 高 30 音分,可以算出来具体频率是 447.69 Hz。
A4 又称 A440,是国际标准音高。钢琴调音师或者大型乐队乐器之间调音都用这个频率。
C4 又称 Middle C,是中音八度的开始。有一种音高标定方法是和 C4 比较相隔的半音数,比方 B4 就是 +11,表示比 C4 高 11 个半音。
    现在最通用的音阶是把一个八度的倍频等比分为 12 份,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在开始讲这个之前,先看两条人民群众总结的规律:
人耳对音高的感觉主要取决于频率比,而不是频率差。比如 220 Hz 到 440 Hz 的音差,和 440 Hz 到 880 Hz 的音差,一般人认为是一样大的音差。
如果两个音的频率比值很接近小整数比,那么这两个音同时发出来人会感觉很和谐。比如 440 Hz 和 660 Hz 的两个音,频率比值是 2:3,一般叫做完全五度,同时发出来很和谐。
至于为什么有以上的规律,这个问题太深刻了,折磨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哲学家……这里不深入说了,就把它们当作公理好了。下面是某个测试人对各种频率比评价的结果,峰越高表示人觉得越和谐。可以看见,1:1 1:2 是很和谐的,接下来是 2:3 3:5 3:4 等小整数比。

    一般乐器发出的音都不是纯频率的音,而是由好多谐波(harmonic)组成的;其中频率最低的那个通常最强,叫做基音。比如小提琴发出音高 A4 的音,指的就是其基音是 440 Hz,而声波频谱里面同时有二次谐波 880 Hz、三次谐波 1320 Hz、四次谐波……等等。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其谐波强度分布往往完全不同,因此音色(timbre)也就不同(比如高谐波强的话听起来就亮一些)。乐音含有谐波这个特性和小整数比的和音规则有什么关系?以完全五度举例,A4 和 E5 的两个乐音,频率比为 2:3,而 A4 的三次谐波和 E5 的二次谐波刚好重合,都是 1320 Hz。相隔完全五度的两个乐音同时听起来比较好听,是不是因为它们大部分的谐波都重合了?
    于是就有科学家做实验了。人们发现,把纯频率的音(不含谐波)A4 和 E5 同时发出来听并不怎么好听。还有人用电脑制作了扭曲的乐音,把 N 次谐波搞成 Nlog(2.1)/log(2) 倍(谐波从 2 倍拉宽到 2.1 倍,自然界是没有这种声音的),然后发现谐波重合的扭曲乐音同时听起来还比较和谐,而它们的基音却不是小整数比了。还有一些别的实验,但是结论都是差不多的,就是两个乐音和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谐波重合,转换为数学语言,就是基音必须是小整数比。
为啥谐波重合就好听呢?这是因为,如果谐波不重合但是距离很近,它们就会干涉形成低频率的拍(beat),这种低频拍音嗡嗡作响,非常难听。两个频率距离多近才会形成不好听的拍?人们一般把这个临界距离叫做临界频宽(critical bandwidth),处于临界频宽之内的两个频率就会互相干涉。这个临界频宽本身是频率的函数,频率越高,临界频宽带也就越宽      。


     到了这里,有人坐不住了,我只管好不好听,开不开心。。。ok,下面我们继续剖析为什么会觉得“好喇叭播放音乐好听”
    乐音的高谐波排列非常紧密,比如 A4 的 10 次谐波和 11 次谐波分别是 4.4 kHz 4.84 kHz,间隔不到两个半音,所以高谐波之间就会相互干涉。如果对小提琴乐音做频谱分析,会发现它有很多谐波强度很弱,造成的结果是各个强谐波之间间隔都比较大,不在互相的临界频宽内,所以小提琴乐音本身极少有难听的拍,这也正是小提琴乐音很好听的原因之一。
    有些乐器音高很准,但是发出声音很难听,可能就是因为它自己有很多谐波互相打架,形成很多低频拍,听起来很难受。这里可以联想到音箱,为什么同样放一段小提琴独奏,主音没有走调(这个基本不难)但为什么难听。
    那么为什么低频的拍听起来难听呢?有人认为这和人耳的解剖学结构有关。匈牙利生物物理学家 Georg von Békésy 发现人的耳蜗里有很多小毛毛,功能是把外界声波在内耳液体中产生的振动转换为神经电信号,而且耳蜗的特殊生理结构导致每根小毛毛只对一小段频率的振动敏感。也就是说,耳蜗就是一个频谱分析仪;而小毛毛的敏感频率段,差不多就是相应频率的临界频宽。好的乐音因为没有互相打架的拍频,小毛毛们都会做优美的简谐运动,人就会觉得很愉快;相反,如果临界频宽内有两个频率的声音,有一些小毛毛就会受到两种频率的影响,运动起来比较别扭,所以人也觉得不怎么愉快。Békésy 这个发现是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不过后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虽然他的理论基本成立,但是数据并不正确,主要是因为 Békésy 是拿死人耳朵做实验的,因为尸体失水,耳朵的频率响应也非常不同。不过炸药奖发了就发了,也收不回了,Békésy 本人在晚年也否定了自己早期的一些研究。

    上面搞了那么多音乐基础,或许有些枯燥,不知您看后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一是 人类创造和学习乐理着实不容易  二是回到器材上 开始担心,喇叭这个东西能不能完全执行表格里的对应关系?会不会吞掉那细微的谐波?通过hifi欣赏音乐更不容易,还记得帖子刚开始说的对于古典音乐欣赏音箱要有什么素质吗?
   这就是我的观点:在保证听音环境下合理声压得前提下,基本频宽下,首先要追求的是较低的非线性失真! 而一般烧友很少接触这个参数,因此只能从品牌和品质来判断,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很多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会用高级别的(高级品牌)hifi小书架欣赏音乐,而不是同价AV大落地。后者的声压、频宽、动态远远超过前者。
    只可惜很多音箱在追求所谓通透,粘人,贴面感,大功率,超级频宽的时候,连基本的纯音测试也没做过,懂音乐的一听连基本音阶都不准,钢琴走调明显。第一关就没过
    然后解析力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一个评判标准,解析力的目标是再现一个真实的频谱,或基波与高次谐波的分布关系的稳定性。一定要用现有电声指标和测试手段来描述的话,就是高次谐波失真曲线图,和瀑布图,同时瀑布图的后沿相当重要!这些都是家用室内hifi音箱真正价值体现
    hifi的本质是追求某种极致,即质优先,好比一大一小两块矿石含金量不同,价值不同。只是外行初烧很难分辨。 唯一途径是加强自身音乐知识,用一些优秀录音的音乐试听,尽量不要听那些被录音棚电脑过分再创作的相当机械和做作的谐波,包括一些动态扩展,镶边处理。真实乐器在音乐厅的演奏才是试金石。
   有句老话,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似乎很有道理,长久以来成为外行和懒人价值判断的标准,高,大,上,也确实是当今褒义词。只提醒一句,大家别忘了入hifi的本意是要骏马还是骆驼。  


   
        
    补充几个 关于人耳核听音心理规律,之前没说过
    音高感知:比较流行的理论是,几百hz以下大脑是直接数周期来确定音高的,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听耳机能听到50hz以下,有人觉得声源和耳膜之间的距离要大于波长才行,其实是错误的,1600 Hz 以上则主要靠内耳频谱分析,中间频率段两种机制都在起作用。
    声源定位:人有俩耳朵,定位声源主要靠分辨声音到达耳朵的时间差。比较令人惊讶的是,虽然声音感知的神经脉冲有 100 微秒,但是人可以分辨的时间差在 10 微秒的量级。另外,左右耳的声强和频谱对比也对判断声源有帮助,比如,右边来的声音在右耳听起来会亮一些,因为声波经过圆型头部的时候高频被吸收得多。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声源的上下定位。人即使不移动脑袋,也是可以感觉到正前方声源的上下位置的,而这种声源对左右耳完全对称,因此也不可能用左右耳差异来判断位置。实验发现,如果堵上耳朵或者改变耳廓形状,人的声源上下定位能力就会减弱或者消失。流行理论是人对预定声音的频谱会有记忆,而声源上下移动会在耳廓上产生不同的反射模式,特别会影响高频部分的频率


发表于 2018-1-17 18:36:29
看了很多理论帖子,就这个帖子令我学到很多,谢谢lz
发表于 2018-1-17 20:54:30
认真学习,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谢谢了
发表于 2018-1-18 14:46:18
有见识,够专业,长知识了,多谢!
发表于 2018-1-18 18:58:57
太长了,看得我好累好累。
发表于 2018-1-18 23:16:24
认真学习,仔细专研
发表于 2018-1-22 14:02:16
有见识,够专业,长知识了,多谢!
发表于 2018-1-22 15:32:21
认真学习,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谢谢了
发表于 2018-1-24 11:32:09
内容十分丰富,受教了。
发表于 2018-1-24 17:04:37
认真学习,丰富知识,增长见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3下一页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