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放到桌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或者

[闲聊音乐] 家庭无需动则几百瓦上千瓦的后级

享乐音乐论坛 - 为最强音质无损音乐而生!音乐发烧友们的美好家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瑞士著名品牌的设计师说的,家庭无需动则几百瓦上千瓦的后级。人靠近音箱取得的声压远比功放增加功率来的容易。在音响设计界有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就是最好的功放是低功率的,有人甚至认为9、10瓦已经太高了。他们认为如果第1瓦都没有做好,那要200瓦干嘛?

之初,我曾经对音响大虾纪刚(吴童)说的很明白,美国的威信和欧洲的高文,代表了当今国际上音箱设计的二极。 威信从一开始就登上了神坛,可以从以下的对大卫访谈(转帖二)中,读出这方面信息。其实,威信和大卫真正登上不可一世的神坛,作为一方教主指点江山,并在全球范围发生重大影响,大概在我所转帖的先后二次访谈之间。手上没有资料,也查不到相关资料,具体时间这里无法提供。从内容上说,也就是二次访谈之间大卫那一次接受采访所谈到的一个重要观点:我很清楚,古典音乐的声音,音乐厅的声音是怎么样的,我要的是…… 大卫要的是什么声音?他所设计的威信老型号,其实已经告诉世人了。他所说的知道古典音乐和音乐厅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大卫访谈(转帖一)中,已经以反证的方式告诉我们了。如果还有烧友很执着,还读不明白大卫说的意思,可以联系前些年他在维也纳的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改变。当然,现在这里的转帖是不可割裂的重要组成。可以据此推测出,大卫在现实中,一定遇到了什么挑战,迫使他才会在十几二十年之后,携夫人一起亲征维也纳,于是有了一次感悟性变化。从市场角度,也不妨看做是威信和大卫的一次新炒作。 音响媒体先后对大卫有过多次访谈,我特意转帖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关键是说明上面的观点。一次是早期台湾《音响论坛》的,回顾一下当初大卫的观点,详见转贴(二)。另一次是前些年《日本音响季刊》的,详见转帖(一)原始出处。早期《音响论坛》的访谈,涉及的方面较多,如大卫个人经历,及家庭组合等,不得不做了一些辑录,删除了一些内容。《日本音响季刊》访谈,因为网上找不到,我是特意打字的,只节录了其中大卫改变或否定自己过去观点的那一部分内容。 《日本音响季刊》访谈,大卫对自己过去观点的否定,时间上是2006年。直接原因是台湾和日本音响媒体等诸多媒体,以及威信新产品所广泛报道的,他和夫人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体验,(一说是2006年,一说是2007年)他们旁听维也纳爱乐的一次排练,曲目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马勒第二交响曲,并因此带来了产品的全线升级。

对大卫来说,金色大厅的这次旁听,无疑是他第一次在金色大厅旁听维也纳爱乐演奏。正是这次旁听,对大卫带来的冲击相当大,他当场决定改变自己的产品设计,表明自己认可和喜欢这种声音。可以明确说,也就否定了自己过去所言的,大卫并不清楚欧洲古典音乐和音乐厅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大卫过去听到的,只是大家也都多少有些熟悉的美国之声。当然也就明白了威信为何发出的是那样的音乐之声。 改变什么?简单说,是跟喇叭单元厂家合作,专门设计了一种新的中音单元。从威信的旗舰产品亚历山大开始,现在全线产品运用这种新思路改进的设计。如果认真对比听听威信新老产品,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借用一位烧友的话说,过去威信的产品没有音乐性,现在的信产品带了一点音乐性。在一些人看来,威信现在的新改变,新变化,具体一点说,只是大卫调整了自己产品设计的音色,过去的特性依旧。换个角度理解这种说法,就是一位从不看音响杂志、耳朵很灵验的烧友对我说的,威信的音箱中频总带点凹感。 这些说法,威信的粉丝们大概会感到气愤,但却是事实。如改变音色之前的设计,大卫曾自称是最好的一个设计,《日本音响季刊》曾特意委托石井伸一郎测试,连同其他一些音响的测试结果,杂志发表过,立体声论坛大饼版主也转帖过。这个测试结果很清楚表明,威信中频不平坦。石井伸一郎对这个结果非常惊讶,他的感叹是,听感好的设计,测试指标可能不高;检测指标高的设计,往往聆听感觉不好,但威信这个设计都不好。确切怎么说,大家可以自己查阅《音响季刊》原文。

大卫改变音色的新设计,即作为威信的中坚产品WATT/Puppy的终结者Sasha W/P,虽然被日本人视为“代表当代技术最尖端” 的三款扬声器之一,可日本人的检测,再次得到中频依然有些凹陷的结论。POWER兄在帖中已经介绍了,详细的情况,可以查看新一期《日本音响季刊》。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件往事,二位高烧年前对我提到过的,他们只觉得亚历山大表现要好一些,其他的威信新设计,如Sasha W/P,还是没有很好的音乐表现。我们当然可以不信,仅把他们的说法视为一种个性过强的偏见,但需要提醒一句,坚持这种观点的烧友注意,这个转帖的用意,是提供多个方面信息。 转帖大卫的访谈,所以需要说明,一、记性不好,记不住,也找不到原始出处,只能做上述这些补充性解释。二次访谈,可以对照,也可以间接验证我所说的、暂时无法提供原始出处的其他访谈内容。二、转帖的另一层面意思,是大卫对“无音染”的说明。通俗说,现在的大卫,他否定“无音染”,否认过去自己的观点,肯定音响设计中对“音色”的追求。当然也可以看出来,大卫是个很认真的人,并不是个喜欢忽悠的人。烧友得到的忽悠,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是耐人寻味的。 这方面话题,我曾也陆续在坛子上谈到过。所谓“无音染”,很容易就联系到另一个敏感话题:“无共振”。音响究竟是否存在“无共振”?大卫似乎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几次访谈,从市场炒作的角度看,意义不同,但对我而言,这是高级音响的一种倒退,回归自然。大卫接受日本人访谈说的一番话,似乎多了些“人话”,少了些许过去那种“忽悠”?似乎有一种走下神坛的感觉? “音染”和“共振”的问题,曾在几个发烧论坛提出过。无论在音响XX,还是XX音响等,但凡只要是发烧论坛,只要是发烧友,对“音染”和“共振”,基本都是混为一谈,多是嗤之以鼻的。所以,得到的反映,只能是对所谓“音色”和“音染”,以及“共振”的批判,甚至谴责。很多人甚至搞不懂共振是怎么回事,搞不懂音染是什么,搞不懂音色又是什么,全凭个人随性的想象去理解这些问题,更不会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这个话题,不多展开了。

且听大卫说音响 “人话”一日本《Stereo Sound》访谈(节录) 转帖二:且听大卫说音响“神话”一台湾《音响论坛》访谈(选录) 且听大卫说音响 “人话”(访谈一转帖) 日本《Stereo Sound》访谈(节录) 采访人:你认为受人欢迎的扬声器音色,会因国家和人种不同而异吗? 大卫:“过去我认为是……即使同一个国家,也有各式各样的人,于是我发现不能单用国家分类,最后会变成人的问题。当然,各国也有喜好的倾向”。“说到因国家而异,我觉得房子的构造问题可能更大。美国房子大、墙壁薄,低音容易穿过;德国墙厚、窗小,低音容易积存……”“威信每个型号都有2种版本,依据不同国家而细心调整,使其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以最合适的平衡指标放音乐”。“时间是从1993、1994年左右开始,就是从System 5开始(威信)导入这种概念”。“需要什么样的扬声器,是凭听众的要求决定的,我所开发的是适合要求非常高品质的人的产品。具体而言,能够重现出现场演奏般的动态,尤其中低音域的动态,是很重要的” 。 采访人:你也会依据那部钢琴的声音(校声)吗? 大卫:“是的,我也会邀请专们演奏家到那间起居室弹奏钢琴,那时候的声音就是我的基准之一。另外,以现场演奏的声音来说,声音逐渐消失时,会慢慢变得安静,那也是扬声器设计时我所重视的部分”。 采访人:威信扬声器很吸引我,但另一方面,像世霸那样种音箱,有明显的共鸣的音色,也很有魅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卫:“那是因为世霸的设计师Franco Serbin 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AVALON的Neil Patel也是艺术家,那些人的声音如果能充分表现在扬声器上,应该就会有各自的魅力。而我也希望自己是一位艺术家。总之,所谓高级扬声器就应该是工业艺术,是一种艺术品,不是吗?”“扬声器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威信的产品也应该不例外……”。 采访人:以前日本爱好者说过,威信先生的产品颠覆了传统,因为印象你们是追求特性,以正确的声音为目标的厂商。 大卫:“我追求的,是我们认为正确的,但是,工业艺术品的扬声器,应该要能表现设计师的个性” 。 采访人:这真是棒的意见。 大卫:“共同制作而成的扬声器不可能有富有特性的优秀声音,(共同制作的)那可能是优秀的产品,但并不是艺术”。 采访人:我问过不同的技术人员其目标是什么声音?大部分回答都是没有染色的声音一Noncoloration,可是威信先生说的就不是这样了。 大卫:“起初我也是觉得Noncoloration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您所知,我是从录音进入音响的世界。录音这件事本身就会反映出麦克风等器材的个性,必定染上了色彩。当然没渲染时再好不过,但是,最重要的是能够看清艺术的本质的纯正声音,而最后还是‘人’,那个人想要怎样表现、想怎么听音乐,我觉得那才是音响最重要的事”。

1980年,我们的第一对表面处理得相当美观的WAMM问世了。我们为这对喇叭订了28000元的订价,这在当时是最贵的价格了。1982年1月的CES大展中,我们正式向全世界公开这对喇叭。法国和英国的杂志都说这是一款最好的喇叭。过去很少数人知道Wilson Audio出品唱片,没有人知道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生产过喇叭的公司,居然会一下子就推出了这么贵的一款喇叭。

1985年,我着手设计WATT之初,开始想的是一个设计喇叭的概念。也就是说,这款喇叭要能够有什么样的表现,有什么样的分辨率等可以满足我自己的条件。我首先认定它必须是一款小的喇叭,小到可以让我们摆到车子后面,带到录音的现场去的那一种喇叭。另一方面,它可以是很重的喇叭。我当时想它可能会有相当的重量。它要具有非常精确的音像,因为我们发现在现场进行录音,你只要稍微更动麦克风的位置,音像就会有明显的改变,所以音像的准确必须是 State-of-the-Art的。另一件事就是动态上的层次 (Gradations)。一个人弹钢琴,轻重之间微小的变化都含有相当的意义。这款喇叭必须也达到State-of-the-Level的水平,另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如果你需要作钢琴演奏录音的剪接,你就需要不同的Takes里找到动态明暗度 (Shading)一致之处作剪接,如此剪接的地方才不致露出破绽。还有就是透明度,原因是你需要借着它来辨别不同麦克风之间的透明度差异。低频的延伸对我而言并不是顶重要的。就像老的Quad静电喇叭,几乎没有低频可言,可是你依然可以从它的谐音听出来录音中的低频录得好或不好。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款喇叭的假设需求。结果,要成功制造出符合这些需求的喇叭,就变成极耗成本的一个计划。我原先的计划是造两对,都是为我自己造的。其中一对是固定摆在实验室里用的,另一对则用不着精工打磨,可以给我们放在车子后面带到录音场地去使用。

1986年1月的,我们打算要推销我们和Micky Heart的录音唱片。我们把器材装好之后再把 WATT摆在房间的正中央,并且用了一部Spectral DMA 50 来伺候这对喇叭。同时,在房间后方,我们摆了一些植物,植物后面则放了WAMM的低音喇叭。当我们把“Rhythm Devil”这张唱片放在唱盘上播放的时候,那16Hz的低音把门震得嘎嘎响。在大厅里的人放眼向这边张望,看见了是一对小喇叭在发声,于是注意力便集中到我的房间来了。我在去参展以前,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卖这对喇叭。展览会到一半的时候,我有想过,可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它的价格太贵,高于所有订价上的障碍。那时最贵的喇叭就数Celestion的书架型小喇叭了,它的价格高达1500美元。而这一对喇叭,我们估计,它至少得卖到4000到5000美元,而且它还没有低音!所以说,它并不是一个产品,因为它实在是太Specialized。但是在场的人都 被它的表现给震慑住了,甚至并不在乎它有没有低频。

至终,我们还是决定把它拿出来当作商品。6月的CES大展, 我们让它正式亮相。至于低音的问题,我们使用了超低音来弥补它的不足。不过,它也有两个问题:一是,WATT是一对速度非常快的喇叭,而我们所选用的超低音喇叭,没有一只能够赶得上它的速度,所以听起来总是会觉得WATT和配合的超低音之间有一个间隙存在。第二:生产超低音的厂商里,很多都无法可靠地提供产品,而且许多产品的本身就不太可靠。这中间有好几年的时间,我们的客户都因为在低音喇叭上出问题,而无法尽情地使用WATT。所以,我就决定设计了Puppy来解决这个问题。

那时已经从各方面学到我不要的是什么。我不要慢慢的低频;而且WATT和低频喇叭之间,必须是融合得天衣无缝。我也知道大多数人放置喇叭的房间都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我就决定了我的低音喇叭要怎么设计。我们假定现在有一只完美的低音喇叭,你把放在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里的低频响应少,于是这一只喇叭的低频听起来就会少。如果房间的低频响应有峰值,它听起来就会含混;而如果你使用一部晶体扩大机去驱动它,它的值频听起来就会倾向瘦…我预期,我的喇叭会被放在低频响应有衰减的房间里,而使用它的人会用晶体扩大机。根据这样的假设来设计我的Puppy。

如果说Puppy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恐怕就是它的低频稍多了些。可是如果你把它放在上述的房间里,就会呈现完美的低频。而且,由于数字录音的特质,使得大多数的录音听起来都倾向细瘦,所以与它的特质相加起来,刚好抵销。这就是我针对大多数场合和录音的特性,所定下的设计方向。有些产品硬就是没法跟任何器材和录音搭配,可是在实验室里,它是完美的。Puppy之所以能够受到这么大的欢迎,就是因为它是为真实世界所设计的一款低音喇叭。它贵,可是它管用

问: X1又是依据什么理念设计的?

答: X1是应亚洲市场的要求而设计的。我们在亚洲的经销商向我们反应,说WAMM的体积太大,而亚洲人又嫌WATT和Puppy的体积太小,并且问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一款介乎于两者之间,而调整起来又不那么困难的。于是我们就设计了X1。我们可以说这一款喇叭是我们为了本身的需要而特别设计的。Wilson Audio为了设计X1,下了很多功夫去做材料的研究。我们研究材料「全方位」的特性,能量在材料里衰减的时候,声音的相位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些材料,能量消失得很快,可是在消失的过程中,相位会旋转。这种现象所加诸于喇叭的音染,可能大于另一种能量衰退没那么快,可是在衰退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在线性状态的材料。(按:以上讲的大多属于喇叭箱的材料物理特性。因为时间仓促,未及要求受访者详细说明。)我们为了测试不同的材质,还特别装了几部计算机。音箱不同的部位,我们所使用的材质也不同一端视那个部位的材质会受到什么样的频率刺激而定。问:你用什么方法,使得WATT的反应速度这么快的?

答:一个喇叭的瞬时响应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系统对于上升讯号的立即反应能力;第二,单体反应到脉冲顶端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你把一个脉冲输入这个单体,它可能有很快的反应速度,可是,当脉冲还没有到达顶峰的时候,这个单体就势竭力衰了。此时,虽然单体在脉冲输入之初反应速度很快,可是实际上它在听觉上给人的反应是慢的;以及第三,输入脉冲停止之后,到单体完全停止运动之间的时间。这段时间愈短,就显示单体的自制能力愈高。
问:第二点能否再解释一遍?

答:比如说,你输入一个一伏特的方波进这只单体,可是这个方波才上升到半伏特的时候,这个单体就已经发生电流饱和。结果,单体的上升就变得不干不脆,那个方角也变成圆角。这个方角代表着声音的Sharpness、Speed、Power等等特质,而这一下就全不见了。一帧录音里若是有三角铃的响声,那 “叮”、“叮”的声音,在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就好像一个方波的方角一样,是单体极难表现的一点。它的动态摆动范围相当大,若不是具有上述条件的单体,是很难办到的。又因为这个系统 (按:指的是WAMM喇叭)的Settling能力相当高,所以如果在第一响铃声之后,紧接着又来一声,那么你就可以听到清脆约两声铃声。也就是说,后面的那一声不曾受到前面那一声铃声余振的影响,而被模糊掉。

你可能听说,要达到这种速度,振膜的质量要轻。这种说法正确。不过,如果你把一个单体装在一个机械结构 (如音箱或架子等),而它的「结构」却很松散,那么,即使你用的振膜质量极轻,它的优势也会被大量抵销掉。实际的情形是:当音量很小的时候,声音的速度还是很快,但是一旦音压增大,整个系统开始摆动起来的时候,那个单体的上升时间就必须被打一个很大的折扣了。很多喇叭因为有这种缺点,所以在小音量的时候,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等到音量稍大些,动态就不一样了。换言之,这些喇叭表现出的并非线性的动态。我们所使用的系统,振膜质量极轻,而系统架构极具刚性,所以它的速度才会那么快。此外,用在分频网络上的组件,甚至线,都会影响速度。分频网络内的线圈摆列的方式也有关系。音箱的Settling也会影响单体和分频网络上的速度。这几项因素总加起来,你才有可能得到清洁、高幅度振动而且快速的声音。
问:你又是如何得到反应速度这么快的喇叭单体的?用测试的方法来挑选吗?

答:我们从好几家单体厂商的产品里去挑出我们要的单体。像Focal、Dynaudio、及Seal等,我们都已经有好几年约合作历史了。事实上,前两家特别为我们独家制造特别订制的单体。用在WATT上的单体振膜,比别的喇叭上那些软性塑料振膜还要重些,可是它听起来速度反而快些,这是因为它的动态没有受到压缩,而且它的共振点没有被截波掉。此外,我们用的是中间凹进式的振膜,而不是凸式振膜。后者内部含有较多的空气,在振膜运动的时候有储藏和释放能量的作用,因此能量无法立即被释放出来,于是速度感就没有那么快。再来,如果我有一大堆的高音单体等着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做选择,我会把它们接在分频网络上,而通常分频点会比厂商所建议的低上两个八度。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要听听看一个单体到了很Nasty的时候,到低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出来。一个单体接上了分音器,不管分频网络把它保护得多么好,总是偶尔会有一些能量把单体驱动到 “不舒服”的程度。(按:大约是指频率在分频点以下的电流也有机会进入高音单体,不过能量会递减。尽管是递减,仍有可能超过了单体负荷的程度。) 就算是由这种能量所带出来的音量很小,可是敏感的人仍会听得出来。(按:如果你用的唱臂是不对,我保证你听不出来,因为都被唱臂的杂音给盖住了)所以,使用有能力在很宽广的频率范围内都能进退有度的单体。我在设计分音器的时候,很少使用Single-Pole的斜率。我所用的分频网络,必须是具有最大频宽处理能力,和动态的系统。大的磁铁也是很重要的…

问:你所谓的“大”指的是宽度吗?

答 :要旨就是要有高的磁束密度。(按:“大”的磁铁不一定就有高的磁束密度。) WATT的磁铁构造,是制造厂商所提供的磁铁构造里最大的。可是X1里有数个单体上所用的磁铁构造却是特别订作,且是我们独家使用的─不但巨大,而且重。

问:那么灵敏度呢?

答:如果你把2.83v的电压输入WATT/Puppy,然后在距离喇叭一米前测试,它的效率大约为92dB,比一般的喇叭要稍高些。别的公司开始打算要推出高效率的喇叭。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并不重视效率;可是对我来说,效率非常重要。不过,要买我们的喇叭的那些顾客们,一般都不会舍不得买贵而出力大的扩大机,所以对他们来说,效率也许不是第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是站在欣赏音乐的立场,我认为一对喇叭必须要能够在十瓦至二十瓦就能播放出够大的声音,并且在五十瓦的出力,到达音量的顶峰,已经在那儿“幌动”了。一具喇叭的功率能力,其实是非当低的。XI SLAMM的效率为95dB,比WATT/Puppy要高出三个分贝,所以曾经使用过WATT的人,如果要升级到XI,他的扩大机仍然可以照旧使用,而且功率好像是增加了一倍一样 。WAMM的效率更高,有99dB。
问:如果它没有这么高的效率,它还能够有那种速度吗?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想不能。我真的认为一对喇叭的灵敏度和功率处理的能力,对于它的动态感 (Sense of Dynamics)有着很大的关系。像 《The Dancer's Lament》(按 :这张录音是David Wilson在台时用来调WAMM喇叭所用的一张录音,动态极大,发行之后为乐迷必买的一张唱片。)这张录音里所录进去的动态,若不是使用这么高效率的喇叭,是无法表现出来的。我们在录音的时候,坐在前排的位置,测到音压是113dB。它虽然呈现的音压如此巨大,可是依然有很高的音乐性。

问:你所用的高音单体是Focal为你们独家制造的?

答:不错。因为WATT/Puppy是一款很畅销的喇叭,所以我们的订货量足以让他们独家为我们特别制造一款单体。很多评论人都说我们所用的Focal单体 ,以他们的经验来说 ,是Focal单体里最好的一种 问:我曾经访问过Focal的老板 (按:这篇访问稿并未刊出),曾经听他谈过单体的点点滴滴。我可以想得到要制造这样的单体是很困难的,不过,你可否说明一下,它的困难在何处?

事实上,钛合金振膜的制造比较容易,因为它是金属,有延展性,用模具冲出来,个别的差异不大。可是玻璃纤维和Kevlar就不同。材料是编织成的,所以在成形模具上压制成振膜的时候,施在成形模具周围的张力要平均。把它从成形模具里取出来的时候,它不会就此松垮,因为它里头注有一种胶质的化合物。我们发现,只要这种胶质化合物的量和黏性出现了些微的误差,这片振膜的性能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现在使用了钛合金振膜,他们的工作就轻松多了。不过,他们开头的时候,是以玻璃纤维振膜起家的。经过了这么多年,他们也发展出了独到的技术。其它的厂家目前也在研究玻璃纤维振膜,不过,我不明白,这种振膜如此难制,他们为什么还要一头栽进去?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1-12 13:05

问:你说胶对于单体的特性有很大的左右能力,请问你们是怎么做品管的?

答:Focal先在厂内做品管,货品到了Wilson Audio之后,我们会先Break-In,再根据我们的要求作检验,和进行配对。所以,我们的确是有监控着这些单体的品质。Focal厂一年以前所提供的产品,玻璃纤维的部份有很大的个别差异,不过现在提供给我们的货,质量都已经相当的稳定了。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1-12 13:05

问: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所交的货里,有佰分之多少是符合你的要求的?

答 :可以分几个阶段来讲。开始的时候是1984年。那时约合格率是70%。到今天,大约90-95%的交货都能含格…我们自已还有Reconing的设备…为什么这个单体这么难制:它是因为音圈的外径比半球形振膜的外径要小,而音圈必须被“胶”在振膜上。胶的质量、胶的使用量都非常重要。这种单体,有一种大多数凸面半球形单体所缺乏的音乐性。这就是为什么它虽然难制,可是我还是愿意使用它的原因。

问: Kevlar又是什么样的材料?

答:Kevlar这种材质,可以用来制造防弹衣。

问:这种材料一定很贵?

答:它的确是很贵。可是用它来制造振膜,要比玻璃纤维容易。事实上,该厂也一直怂恿我们使用这种材料制成的振膜,可是我个人仍偏好玻璃纤维的材质。

问:有一个牌子叫作Opus 3,使用水泥作音箱,您的看法如何?

答:我还没有测试过水泥。不过,如果你拿一块水泥板,用上述的方法来测试,你也曾发现它有很长的余振。理想的音箱板材,需要两项完全相反 (或冲突)的要求:一方面是它要尽可能的硬,所以单体在发声的时候,它才不曾产生反向的运动;可是另一方面,硬的板材通常都会有余振,所以就要找软的材料,像豆腐、橡皮这么软的材料,就不会有余振。橡皮不会有余振,可是它太软,一点儿动态都表现不出来。所以说,我们所设计的板材,之所以奇特,就是因为它既硬,但同时又有很好的内部阻尼。混凝土水泥并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我并不认为它是理想的板材。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1-12 13:06

问:有一个牌子的喇叭在音箱的内部加上了许多像泥巴一样的阻尼物贸。请问你的意见如何?

答:阻尼物质加在音箱内部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Wilson Audio不但使用最先进的板材,还在音箱内使用了许多补强的支柱 (Crossbracing)。这种作法所表现出的优点,大家已经都耳熟能详了。XI内部的补强结构是很惊人的。不过,补强的材料同时也需要作阻尼的处理。我们谈了许多材料对声音的影响,但同样重要的是音箱内的空气对声音的反应。喇叭单体发生振动,当然会传递能量到音箱内,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这种能量尽快的阻尼掉。同时,音箱内部的反射音也应该全力地去防止。用泥巴等材料铺在音箱的内部,是很好的方式。我们的作法是把一种黏性的材料作成片状,铺在音箱内,如此获得的效果是一致的。

问:大多数高级的喇叭都有阻抗太低的倾向,谓问,XI是否也脱不了这个困扰?

答:图四(略)的上方曲线是X1 的阻抗曲线。这一组喇叭的平均阻抗是7欧姆,在音频的范围内,它的阻抗都不曾低于4欧姆。一直到了20kHz和40kHz之间,它的阻抗才大幅滑落。一旦这么高频的讯号进入喇叭,往往线材的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阻抗(按:根据这种说法来推断,XI是不适合使用李兹线作喇叭线的)。有些喇叭的相位可以扭曲到好几度,但是X1的相位却相当的平稳,平稳到几乎接近扩大机的相位响应。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1-12 13:06

[i=s]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1-12 13:25 编辑

问:再问一次 ,为什么WATT/Puppy的速度会这么快?

答:如果你要喇叭的速度变慢,你可以把它固定在软性的物质上。你可曾把唱臂固定在橡皮上?SME以前有一只唱臂,座就是橡皮作的。他们以为这么做可以抵消回受等影响,噢,这只唱臂真是难听啊!低音松软、迟钝、聚焦一塌糊涂。 Wilson Audio的喇叭之所以动态分明 (按:亦即线性好),主要得力于几个因素:一、选择好的材质,同时还要把阻尼作得好。 二、用大型的磁铁。一般人只能从外表上见到喇叭单体的大小,无法看到音箱里头磁铁的大小。 事实上,我们所使用的磁铁是所有单体制造厂所用的磁铁中最大的一种。磁铁用得大,Force Factor也大。它能够使振膜运动得非常的快速。 三、分频网络的阻抗尽可能做得低,使得此一网络的串联电阻达到最小,并且电流变化的速度也相对地变得非常的快。此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大家都晓得,大家也都说做了,其实很少人真正做到的,那就是分频网络内的组件位置。必须作非常小心的排列,使得组件和组件之间的影响减到最小。此点的重要性是再强调也不为过的 (The importance cannot be overstated)。 有些录音室里用的鉴听喇叭,还有号角的中音。照道理说,这号角的中音,原本应该是速度很快的,因为它不但磁铁大,而且振膜的质量又低,可是你去看它的音箱,用夹板制的,没有一样东西是State-of-the-Art的。分频网络里采用生铁作的电感、电解电容、水泥电阻等等,都是我们作梦也不敢用的东西。它的动态不受影响才怪!再看它的分频网络是怎么构筑的,即使是线材,也只是用22规的Hook-Upwbe,就这么把分频网络和低音单体给连上了。这么细的线能够传递多大的电流?也许那个工程师会说:没关系,反正也只有两呎长。这种想法 (Mentality),和那些拿电灯用的电线来给喇叭使用,是一样的!

问:FocaI老板在接受我的访问的时候,曾经说过:一般人对生铁线圈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总觉得它不好,可是却从末想到,因为生铁增加了电感,所以用来绕电感的铜线就可以不必用得那么长。而这对于音质是有帮助的。请问妳的意见如何?

答:生铁和空气芯的电感比起来,空气芯永不饱和,但是所用的线材多,是它的缺点,但是这并不是重点。还有其它型态的线圈你可以使用。我们所使用的,既不是空芯的线圈,亦非生铁芯的线圈,而是一种高级变压器上所使用,以钴镍合金所制成的薄片状金属为芯材的电感。除非通过的电流高到不得了的地步,否则它不会饱和。它的电感量和生铁芯相当,可是它的价格却是天价!生铁芯便宜,用仪器测量,效果也不错,可是一旦通过的功率过高,或是电流的频率过低,它使开始饱和,而产生磁滞效应。Puppy里的线圈,要等到通过的电压为900V,频率为25Hz时,才会饱和。而没有任何扩大机会输出这么高的电压。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1-12 13:07

问:它和真空管扩大机的输出变压器是不是同样的材质?

答:不错。

问:有一次访问Krell的老板Dan Dagostino。问他为什么尽是要制造这么笨重扩大机?他解释说那 是因为许多种喇叭的阻抗都非常低,非常难推,所以扩大机就必须要能够非常高的电流量,因此体积自然就大了。你想想,我如果要买喇叭,我哪知道我所买的喇叭是好推还是难推?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我自然就必需买像Krell这样的大怪物了。现在,这个问题请你来回答:为什么喇叭厂不制造好推的喇叭,因此我们就不必发愁,说不定那一天扩大机会冒烟?

答 :我想 他所讲的低阻抗喇叭,指的是Apogee。这种喇叭在很宽的频宽里阻抗都很低。讲到阻抗,很多人都会想是多少欧姆。不同的频率,阻抗不同,而阻抗和组件的电抗 (Reactance)也有关系。电感有电感的电抗,电容也有电容的电抗。所以要谈阻抗,它和效率一样,是件很复杂的事。第一代的WATT,在2kHz处的阻抗低到一又二分之一欧姆,其它的频段则平均为4欧姆,但它并非不可能推动的喇叭。事实上,我们自己用一部小的Spectral DMA50来推它,供我们在录音室内使用。随着不断的发展,现今的WATT第三代,2kHz处的阻抗仍然只有二又二分之一欧姆,是一对相当容易推动的喇叭。我们曾经在展示的时候,用很便宜的扩大机来驱动WATT。我们把这部扩大机隐藏起来,并且把喇叭线绕到一部很贵的扩大机后面,再接到WATT上。在场的代理商都以为我们是用很贵且很大的扩大机来驱动。它不需要什么既大且贵的扩大机来驱动,主要是因为它的磁铁大,而且分频网络的阻抗低,所以效率高。分频网络的组件,若是采取和喇叭单体作并联的设计方式,喇叭的阻抗通常会很低。


一般的听音室以吸音为主, 扩散为辅,或者纯粹吸音.不要以为音乐厅是完美的,实际上音乐厅的声音是很不清晰的,定位也是不清晰的.
因为音乐厅为了使不同位子每一个人都能听到声音,不得不使用大量的扩散以提高声压.引起混响,延时过于长,影响清晰.这个搞过音乐厅设计的人都明白.
也不要害怕大量的吸音,实际吸音越多声音越清晰. 我不相信吸音多了声音就发干,声音清晰就发凉了.其实那是音响设备瞬态失真太大,解晰率太低,音乐细节无法重现.假设你在宁静的室外空地上,这几乎没有扩散,而是完全吸收,那时你听到的琴声,笛音会声音发干的吗?实际是非常自然和谐的.但在大量的吸音听音室,大部分音响设备会有暴露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甚至于无法听.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小房间听音室装修主要概念.
1,频响,一般的音乐厅设计要求范围是125Hz-4KHz  . 听音室装修高要求的(63Hz-8KHz)(目前技术水平).  2,T60,指的是混响,一个声音发音到-60dB的时间(S),扩散和吸收是一对矛盾,扩散提高T60,也就是把清晰度降低,吸收是减少T60声音轻,但清晰.  3.延时,指的是发音到反射回来的时间(mS).为声音的清晰,一般要求小于25mS.
交响乐厅T60一般为2.0(老乐厅2.2-2.4,新建的1.6-2.0),低音提升10%.歌剧院一般为1.8,主要是为听清歌词.
随着设计水平的提升,新建的音乐厅一般T60比老的短,北方比南方短.自然录音棚T60为1.3左右,比音乐厅的声音清晰许多.小房间装修T60,从技术上说无法达到0.6以上,因为吸音不足,造成严重的频响不平衡 .
一般家庭小于100立方米的房子靠扩散不可能达到低音的平衡,一般正常说要扩散低频起码需要四分之一的波长,50Hz的驻波,需要1.7米齿长的扩散板,在家里是无法装修的.如果要起大作用的话需要二分之一的波长,那就更没法处理了.所以低频只能靠吸音来解决频响的平整,一般100立方米的房子达到正负2dB,那么T60一般都低于0.55,根据音乐厅的特性,高频的T60是不能高于低频的.
如果高频过多扩散造成T60增加,引起高频的T60大于低频的T60,刚好与交响乐厅低频的T60大于高频的T60情况相反。

俺有一次惊艳是在一朋友家里接近12平米的基本对称的聆听空间听一套调校的很不错的书架箱系统(水平不算太高的烧友),整体感觉声音完成度非常之高,比听过的很多高价大系统声音来的正路健康悦耳。俺的经验是合适的小空间玩好书架小系统出来的素质很惊人,比不太合理的条件玩高大系统出好声的概率大几何倍数。所以我说愚昧的人是占人口绝对数量的,就如那位认为拉屎不会导致体重减低的那位流鼻涕大哥哥一样。

对音响器材的设计和制造得靠所谓的外行看指标,内行听感觉这类毫无根据的言论是经不起实际推敲的,在科学手段面前是一击即溃的,。

音响器材的设计和制造,和其他工业设计领域的产品本质上没啥区别,就是为功能而服务的产品而已。如果硬要往艺术内涵方面靠,顶多就是外观设计这一块而已。

楼上有一位网友问得好:为什么许多指标优秀的音响器材,凑一块会声音不好听了呢?!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然而这么简单的道理却要讨论了几乎200贴,这么些老烧友还是完全不得要领,非要把这么简单的电子产品往艺术成分上靠。呜呼哀哉!1、音响行业不同于电子/仪器等领域,是少数不唯指标脸色行事的行业,有点类同于艺术行业。无法用绝对的量化数据来判断好和不好,你能用仪器数据测量伦勃朗和莫奈的画哪个更好?邓丽君和蔡琴?天鹅湖和葛佩丽亚?如果一定要量化,那是自寻烦恼。”

呵呵,你这个观点很有代表性,同时也得到一般大众的普遍认同。但是,你错了,错的相当离谱。音响器材无法用指标来衡量好坏,基本上源于两个基本点:1.评价者素质的极度参差和制作者的参数的真实性而不是什么狗屁艺术。2.器材设计者们最后都有两个无法逾越的鸿沟:录音的品质和器材最终在用户使用环境里调试的最终结果无法预料。

前面我已经用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调试的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调试好的一套系统的录音。里面的信息量相当大,包括调试好的房间混响,喇叭摆位后整个系统的频响参数的瀑布图等等等等。如果靠听感来调整测试,那么可以高保真还原唱片里面的信息的机会相当渺茫。

另外,我已经早已强调过了,你还是没能清楚地认识到产品和作品的具体区别:产品是可复制的,作品通常都是唯一的。

看过一本书,里面讲徐悲鸿常常给达官贵人约画,不胜其烦,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批十几张都画成几乎一模一样的那一匹骏马。虽然都神采飞扬,但不知各位觉得这十几张价值不菲的名画,是作品还是产品呢好的声音必须要指标过关的器材来产生,但指标高的器材不一定发出好声音,更不要说指标有时越高、钻了牛角尖,声音反而一塌糊涂。指标先行、“指标高必定声音好”是别有用心的论断:这个用心可能是推销(在商言商没有错),可能是误导(经验),可能是愤青式思维(偏执型)。



指标先行,“指标高必定声音好”是别有用心的论断,那么,是否听感先行“指标高必定声音未必好”同样也是别有用心的论断呢?你这个用心是不是也可能是推销(在商言商没有错),也可能是误导(经验),也可能是愤青式思维(偏执型)呢?!

吴斌:玩黑胶,有很多手续要跟,要除尘、去静电、洗碟等等。今天我带来的第一张唱片是《吉赛尔》,这是费斯图拉里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录音。讲到MERCURY的录音,就不得不提他们用电影菲林的录音方式。为何他们会采用电影菲林的录音呢?因为他们发现电影菲林录音的频宽与动态,要比平时用到的母带的频宽和动态大,所以他们采用这种录音方式。他们大部分的录音都是采用这种录音方式,所以出来的感觉会与平时大家听惯的其他公司不一样,特别是那种明丽、活生的感觉,这是MERCURY一个很独特的标志。大家听过几张就会很容易分清哪张是MERCURY的录音。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录音方式,基本上他们的录音方式是三支麦、一个调音台,直接录入他们的录音机。有的朋友会说,这不是没有做后期吗?是的,他们的录音基本上是一次过,所以在录音之前他们要做很多准备功夫,比如乐团的摆位,麦的摆位,大家不要以为乐团录音的时候跟大家在音乐厅见到的摆位是一样的,因为要迁就三支麦、每一个的声道。你可能会在他们录音的照片看到,他们用凳子抬起某个声道,确保该声道出来的声音与其他声道去到麦的时间保持一致。所以他们的这个三麦录音加上他们的电影菲林录音是他们的独门的技术。现在让其他录音室按照他们这种方式录音,也是相当的高难度。今天我们播放他们一张很精彩的录音,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张录音,《吉赛尔》。大家先听一段,醒醒神。
吴斌:刚刚听到的是《吉赛尔》的录音。大家可能都留意到这个录音有一个很大特色,小声的时候很小声,大声的时候很大声。这就是MERCURY录音的大动态,大家可以感觉到,一强与一弱之间的对比,这是动态,不是说很大声就叫动态,而是一强与一弱之间的对比才叫动态。这是MERCURY录音的强项。如果这种录音在系统调试的不是那么平衡的情况下,会发生一种恶声的现象,大家会觉得这录音嘈杂,高音那么顶。大家就要想这个系统是不是不够平衡。因为MERCURY录音如果播得好的话,应该不会很急很顶,如果播得这样的话就证明系统需要再调校一下了。另外,大家有没有听到刚刚的“伐伐声”那种背噪。这个也是MERCURY录音的特色之一,要听到才正常,听不到就不正常,听不到那就证明这套系统的分析力不够。

接下来与大家听另外一张,大家很熟悉的奥芬巴赫的《快乐的巴黎人》,大家可能听RCA那张比较多,这个版本很值得和大家分享,这是杜拉蒂指挥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这个是我自己收藏的电台版。普通买家版的标签是朱红色的,电台版标签是金色的,电台版是MERCURY派给电台的第一批压制的唱片,做宣传之用。坊间传闻,效果一定比其他好,压碟与买家版的有所不同,因为第一批交给较好的厂家去压制,所以碟的胶质看上去也不一样。今天先听听奥芬巴赫的《快乐的巴黎人》。
德哥:刚才第一张碟刚播五秒钟,我就跟阿斌讲难怪峰哥会用这些器材,拿这种碟出来播,想用差一点的唱盘都不行。

吴斌:峰哥已经知道我们专拿考机的碟出来,所以特意拿这个唱盘出来给我们玩。

德哥:刚刚那张碟如果用两万块的唱盘,动态估计只有一半。
吴斌:大家喜欢这个版本的声吗?喜欢RCA那个版本多还是这个版本?邝医生好像有补充。

邝医生:这个版本我自己也有带过来,本来打算播放A面的。A面是《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大家看看里面,整张碟看上去面积刻得差不多,B面《快乐的巴黎人》,26分钟,都是差不多面积,在别的唱片公司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的,AB面都是怎么播放长度就是怎样的播放时间,会用一把尺,一超过就压下来。大家听这张的动态可能要比RCA那张稍微差一点点,不过在26分钟的这样一个播放时间里面,它还保持了相当良好的动态效果。为何?我特别喜欢MERCURY。其实MERCURY公司就是一个只有两夫妻的公司,录音师与监制是法恩(Robert Fine),监制与刻碟师傅是他太太柯扎特(Wilma Cozart) 。柯扎特最出名的是动态勘宽刻碟,就是拿着五线谱看着,在工本上面刻,所以大家见到16分钟的播放时间和26分钟的播放时间面积看上去是差不多的。这就是MERCURY很出名的动态勘宽。为什么我最近就很想办一个MERCURY的专题音乐会呢?其实与器材欣赏也有关。十几年前玩黑胶,大家都玩有弹簧的软盘,把弹簧调校得抖抖抖,硬盘的声薄、娇,十年前都是这样说的。再看看现在的唱盘,又落地又有避震架,好的唱盘哪里需要搞那么多东西,唱片往上一放就很好声了,黑胶这就死路一条了,以前人家做出一台不大的唱盘,打个木框,多好看。十年前这样说没错。但是如果十年前听这样的唱片,肯定听不出唱片的火力。为何呢?因为MERCURY的录音,在后面上有录音技术的介绍,其中一个是:只使用三支麦。这个录音是在英国录音,在美国开一部录制车,大家买的新的那套MERCURY录音就有,一辆车开到那里就设置好麦,然后开始录音。那么它是如何调整的呢?根据音乐厅、作品来调整,重新排布乐器改变乐器位置之外,还要确定一张碟的最大电平,最大电平就是录音中最大声那一下,确保录音设备不爆麦,全部收录下来。我见很多人都拿着相机,可能都知道拍照的一个测光原理:高光不过曝,暗部随它去。那么大家看到多少暗部呢,就看系统的信噪比,那信噪比是怎么来的呢?影响黑胶的信噪比,一个是唱盘,第二个唱放,第三个还有诸如接地之类的。每一个环节只要做到不好,不是说有好的器材就能弥补,每个环节吃了多少就剩多少。好像阿斌刚刚说的:“听到录音底噪。”刚刚好听到底噪,那下就是你听完整张唱片需要的电平,去到这个电平有时候,如果是信噪比不是很合格的系统去到这里,就会呼呼声,这个就不用听了,出不来动态,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的唱盘能不能承受这样的动态,当你开到这样的底噪的时候,喇叭出来的声压就已经很大,大家可想而知喇叭座在地上,靠近机架,如果有些机架做的不好,喇叭响的时候摸到机架都可能有振动。那这些振动有没有影响呢?唱盘有机架支撑,有避震,只要你见到这些,振动一上去,动态就会吃了,这个叫做feedback,负回输,是吃动态的。所以说现代唱盘会在避震上做那么多功夫,是来骗钱的吗?不是啊,就有这个根据。下面的架又怎么放呢?麻烦你自己搞好下面的避震,别说我骗你钱。这些唱盘公司的思路。有些人买回家随便放在木柜上面,所以唱盘公司就做好个架给你。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呢?也是有原因的,就是等下一次做。现在的CD机跟十几年前的CD机也不一样,十几年前拿部旗舰级的,大家梦想中都想见一见的那种机,才能出到很靓声、很顺耳的声音。到了现在,随着芯片,CD制造技术,如果现在再开始玩音响,玩黑胶的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现在的CD机真的跟十几年前的不同,是很靓声的CD机。在这样的情况下玩黑胶,你真的要玩能赢得CD机的。在我们播放MERCURY的唱片之后呢,不如做一个对比。大家听到MERCURY的唱片不要先说很难听,MERCURY的唱片是很难播的,首先要有本事把底噪开到听得到,一旦你开到音量底噪听得到,然后大声的时候你的系统不爆。玩黑胶就行了。不过没什么公司真的这样做,因为每次都取到60dB的动态范围,正常来说我们的家庭范围50dB底噪,60dB动态范围的话,家里要上到110dB,110dB在1米,如果距离得远,一计算的话,3dB是一倍,当你的音量开大一点的时候一路吸上去。这个对音响的压力是很大的。黑胶系统一台峰率信噪比增益,其实信噪比就是增益,过不到60dB的峰率,你想玩这些碟你想听到底噪再听上边呢,难度很大,非常高难度,见到这种指标的峰率,不是很多选择。大家可能觉得这说的一连串数字。

这张碟没有上TAS榜的,大家如果见到状态好的都可以买,如果是电台版的就更加要买。为何要极力推荐电台版的呢?因为MERCURY是一间很穷的公司,委托人家去压制,RCA卖3美金的碟,它只卖1.75美金,1.75美金与3美金,不是因为他们压得不好,而是因为用的胶质要差一点点。所以MERCURY的碟看到有水纹很正常,但是给电台播的那批,最早压制那批是信噪比最好的。大家看碟面就知道,闪光的。但是如果三五年前你没开始找电台版,现在找电台版的难度非常大,大家也不要那么执着,先找一张头版,如果有机会见到电台版大家又喜欢的,无论多少钱状态好的都可以拿下。

大家不是认为上TAS榜的碟才是靓碟,只不过可能当时的系统播不好,就以为它不好。只要大家见到曲目是你喜欢的,其他不用管,状态好的你可以先买下来。不过今日也要试试这张碟,很多调得不好的系统会擦声的,为什么呢?如果用最大声的做顶之后,小声的就会很小。小声的时候我们除了听底噪之外还有什么指标呢?现在强调的就是小声的时候交响乐团在自己的位置,爆起来的时候乐团不会崩溃,乐器不会混为一起,是没有这种现象,这才是听完了这张碟的动态的声压,当然我们不能说每一张碟都是这样听,如果说每一碟都是这样听,到了后期数码录音的时候,有些去到超过60dB范围的就要很贵的系统才行。一般家庭环境要求,听交响乐,尽量去到这个程度,如果做不到怎么办,尽量想办法邝医生:大家听到这个反差是不是很夸张,然后我看到唱头这里有尘,可能要再清洗一次,玩黑胶这些是不能避免,大家听到刚才可能爆了一下,也与这个灰尘有关。

德哥:有一点我想说一下,为何现在大家又拿黑胶出来玩呢?是不是玩到没东西玩了?

邝医生:不是的。

德哥:当然不是。现在这些唱片,六十年代也好,七十年代也好,出的这样的唱片的时候,其他的周边器材,包括唱盘、唱头、音箱、功放,绝对没有办法播到这样的效果,可能一半都没有。同意吗邝医生?

邝医生:这间公司的唱片经常被人投诉——拆声。

德哥:即使是其他唱片公司的唱片,现在讲动态、信噪比,当时的周边设备的硬件,音箱、功放、线材,一半这样的效果都播不到。

发烧友:那么出唱片的这个人知道这样的情况吗?

德哥:知道。

邝医生:因为他是直接用耳机。

发烧友:如果他们知道,唱片出来被人骂也是应该,如果不知道没理由死了几十年才知道的吧?

德哥:我们现在用个图像来解释,可能容易明白。比如说粤语残片,如果现在有一些很高科技的设备去播一些粤语残片,可能会播到一个很高清的效果出来也不一定,但在当年我们用电视机看就是模模糊糊,当年我们去电影院用老爷放映机都是这样。

发烧友:但是制作者是否知道......

邝医生:事实上,MERCURY是一家很穷的公司,穷到什么程度呢——没钱买调音台。那么没有调音台没有电平表看,所以用耳机监听,听录音,最大动态那一下,我钮到录音电平,确保最大那下不爆声、不失真。明白我讲的吗,刚刚讲的拍照测光,现在我要一个场景,首先我要保证高光不过曝,最高的高光不要过,那暗部细节怎么办,听不到,那就随他,只能随他。刚刚我讲到小声的时候要听过整个乐团散开,那时是听不到最底下的声。大家会觉得这录音里面乐器的质感,细微的比如演绎过程中的小提琴擦弦声,如果是听群奏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擦弦的质感分别。在乐团中,每组乐管之间,这些很清楚的东西,在那个时候就是这样听不到。那时候的系统能播30dB动态左右,比如一个人唱歌、一只小提琴演奏,这些能播到。到了现代的系统,MERCURY重制的CD,早段时间有MERCURY重制的sacd,MERCURY第一批CD还是有人抢的。当你在很好的系统里面听CD会有怎样的效果呢,应该都很靓声。为何你会玩黑胶呢?我们现在现场做一个测试,找一张再极端一点的唱片怎么样,拿张CD给大家听听。
宽松应是没概念的吧!只要谈音向应怎么讨论也可以的,我认为是各方面有冗余度就宽松,至于音色、细节等同等宽松各自精彩”
请GZ直接说出你的那座山好了,提目GZ出的,总不能老故作高深吧”

山的概念是您R大师提出来的,别用来套我;

我想我已经把我的宽松观做出了一定深度的表达,请仔细参阅我的发帖和点评。

你看不明白,不等于我没有说明白。所以说别人故作高深的时候,也要检讨一下自己当时的状态如何。

PS.用我师傅的话结尾:话是要说给明白人听的。君子不器!!!宽松应有更宽泛的定义。
我认为就是整体有一定冗余度,器材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配合不勉强,不生硬。至于音色,细节????????这些东西是非量化的词汇,可用控制失真率表达(或用还原度),不同档次的器材都可能组建好的系统,差别应在频宽音质和声压上。在控制失真方面主要针对频应和相位兩个方面,特别是相位失真,对整个系统组建各环节要求都不低,例如对功率匹配,阻尼,转换速率以至环境配合等都一定要适合。
希望各位能狠狠拍砖!也有网友提出15寸宽松,我觉得在他的角度来说,15寸声音不勉强,他认为宽松无不可。
另外,因宽松没固有概念(也没必要非要现在给它个定义),我从我喜欢的角度说说,我喜欢还原度高的录音,也喜欢还原度高的系统,但总不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自行定义为XX,让别人来认同吧。

一句话讲得明白的事情,几百字是否多余?还红的黑的来强调,仿佛生怕幼儿园小孩不得要领

如果这样才算言之有物的话,我绝对没这本事。

我的启蒙老师曾经告诫过我,作文要简明扼要,直达中心。原因是我曾经在2年级时作过一篇近万字的关于春游的文章,极尽修辞之华丽,文笔之通畅,各种手法层出不穷。结果给老师删剩了三百余字。当时的不服,更甚于R大师。

百线生说有话直说,那么我就转载一下我在这贴里的发言。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烧友都不知何谓宽松

通常都是信息量越多越薄声,拖沓肥蒙才是密度好的信奉者


HIEND与HIFI的最大差异在于信息量的完整性而已,基本上已经脱离了音色派的范畴。
目前的瓶颈应该在喇叭和后级上。

看到太多大而无当的家伙,纯粹的为大而大,该小而不小,基本属于骗子的范畴。

就是因为这么多烧友都不知宽松为何物,才让那么多神棍骗子如鱼得水。


关于丹拿宽松不宽松的问题,在没有一个什么才是宽松的共识前,我是不会跟大家继续讨论下去的。况且把系统割裂出来单独评论某一器材的好坏,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什么才是宽松?它与信息量的关系我认为大家可以听听这段MP3.

这是我自己录的一段黑胶,MP3已经相当好了,乐器的质感和位置感以及现场感都非常不错。

可是,和DSD源文件比那就一个天一个地了,源文件宽松多了去了。差异在哪里?信息量!!

同样,音响系统也是如此。“快”声“慢”声都是信息丢失的结果。信息还原的“量”才是衡量系统是否宽松的唯一标准。

我不敢说什么标杆,只认为高级音响的高低,分别在于信息量的多少。你觉得过于突出的部分,恰恰就是因为其他的缺少了

至于感动啊什么的,不属于本主题关于宽松的讨论范围。就如你见到年过半百的初恋情人一样,可能只有你本人很感动。

楼上的思维比较活跃,不过还是没有跳出我设定的框框:LP比CD“优胜”的所谓“发声体的形体及场面感更强,简单的说就是出声的人或演奏的乐器出来了”,恰恰就是最能体验细节的所在。

至于第2第三什么的,就与器材的高低无关了,还在走音色派的死胡同。

音响不够宽松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还原”“现场”。终究就是细节二字而已。

从录音的角度看,还原度越高,软件就越宽松;

从器材的角度看,也是如此。

每个环节都会有“丢失”细节和“加工”细节的情况发生,不过如果最终不是以还原现场为目标的话,什么取悦人耳啊,音乐味啊,直线曲线啊等等,都是邪门歪道,耍小聪明而已。上不了台阶。

当然了,死硬的音色派绝对有音色派对于宽松的表述,也绝对不会认为音色派的“神韵”优先有什么不妥

还有不少是妥协派,认为玩玩就可以了,反正蜻蜓点水只是为了产卵,水多深?关我屁事

目前的情况是音色派大佬众多,把小提琴玩成中提琴音色的不计其数,对声音的感知都不能作整体的描述。因此,不知宽松为何物的占了绝大多数也就毫不奇怪了。

作为电声转换的最后关头,最大的制约竟然来自不可预测的人为因素。此乃天意。

好一句声音的质量!!喝彩


“现在讨论的宽松度是声音的质量”

这十四个字是壮家汉大师给各位的指路明灯。
1Gz可以以自己的标准定义自己对音响评定好甚至坏,何必冠个"宽松"呢?!
2系统失真早就有参数定义了,又来了个"信息量"。可以说不失真的系统就可百份之还原,什么细节都百份之百了,退而就是低失真重播,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生造不少争议之词。
3宽松还可与质量挂钩(既然每个人都可定义的,何必把百份之90当文盲弱智,把自己置于高高之上??)

你何苦还在偷换概念作垂死挣扎呢?“何必把百份之90当文盲弱智,把自己置于高高之上??”这句话还给你,这是你的耻辱。

人不知何谓宽松于我看来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你竟然理解成我要把这“群体”当做文盲弱智。更不正常的是你自己要置于高高之上言之无物地批判我却指责我高高在上。
所谓的平衡,肯定是某一个时期的平衡,起码各个频段相得益彰,小系统有小系统的平衡,片面追求大的音场,或许过量的低频就是不平衡。相反,大的系统没有了细腻的东西,也是一种不平衡。能播放好弦乐四重奏并让你可以充分感觉乐手之间的呼应,就是达到一定境界的器材与功力了。谁抢了谁的风头就会让系统少了情感平衡应该是一个发烧友他首先要去关注的东西,只是现在过度被HIFI的因素强奸了,它的确是整个发烧的基础。从简单的平衡到复杂的平衡,再从复杂回到更高境界的简单平衡。所以,学会平衡,懂得平衡,这仅仅是真正发好烧的第一步啊!音响第一要:音质

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许多人都把它与「音色」混淆了。什么叫作声音的品质?当您在说一双鞋子品质好的时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脚、舒服、耐穿,而不是指 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时不时髦。同样的,当您在说一件音响器材音质好、坏的时候,您也不是在说它的层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专指这件器材「耐不耐听」!就好 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脚一样。一件音质很好的器材,它表现在外的就是舒服、耐听。您不必去探讨它听起来舒服、耐听的原因,那是专家们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 去判断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强,但是不耐久听,那可能就是音质的问题。一件好的音响器材,其音质就应该像一副好嗓子,让人百听不腻。或许我这么说您还是认为很抽象。其实不然,我可以再举实列来说明。当您提到布料时,您会说:这块料子的质很好。当您在吃牛排时,您会说:这块牛排的肉 质很好。当您在称赞一个小孩时,会说:这个孩子的资质很好。所以,当您在听一件音响器材或一件乐器时,您也会说:它的音质很美。从以上这些例子,您可以很 清楚的知道「质」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音质高贵、很好、很美就代表着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我可以说音质是音响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环,所 以我将它摆在一要。 音响第二要: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颜色。在英文里,音质(TONE QUALITY)与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里,音质与音色经常被混用、误用。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说 法,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声音就像光线一样,是有颜色的,不过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听到的。通常,音色愈暖声音愈软;音色愈冷声音愈 硬。太软或太硬当然都不是很好。有时,音色也可以用「高贵」、「美」等字眼来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过,就像布料一般,布质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却 是指它的颜色,这其间还是有明显的界线。在音响器材评论里,音色就如同颜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颜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黄、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说 它是带点忧懋的蓝。总之,音响器材就如乐器一般,几乎脱离不了愈贵音色愈美的事实。一把二百万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着金黄色的光泽;而一把五千台 币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画。虽然每个人观点各异,但是,「美」仍然有着一个大家承认的「共识」,您不能说一个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样的您 不能说一件冷蓝音色的器材是美。这就是我们对音色之美的共识。
发表于 2018-1-12 23:11:56
666,这就是我们对音色之美的共识
发表于 2018-1-13 11:12:13
太长了,看了眼睛都花了。
发表于 2020-2-15 18:33:51
享乐音乐网为高品质无损音乐而生!
发表于 2023-6-26 08:55:19
欢迎新朋友加入享乐音乐网。
发表于 2023-6-27 00:26:58
楼主辛苦了!!!!!!!!!!!!!!!!!!!!!!!!1
发表于 2023-8-20 21:45:53
感谢论坛,谢谢楼主。珍惜拥有。
发表于 2023-8-21 00:48:09
我换过电脑音响的喇叭,低音炮的喇叭功率才几瓦,最多10几瓦,上千瓦是电茶壶
发表于 2023-8-21 08:05:22
好专业啊,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3-8-21 16:46:16
学习了,丰富知识,增长见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下一页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