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放到桌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或者

[闲聊音乐] 音乐何需懂 —— 走出音乐审美误区

享乐音乐论坛 - 为最强音质无损音乐而生!音乐发烧友们的美好家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音乐何需懂 —— 走出音乐审美误区
作者:詘然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死亡就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了!”可见音乐对于生命的重要。可是在对于音乐的理解上,或者说怎样才算是听懂了音乐,却存在着不同的观念。

在众多讲音乐的书中,有一本的名字与众不同,叫做《音乐何需懂》,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家周海宏。“音乐何需懂”听上去像一句口号,它缘起于周海宏读书时的一个小经历。

自幼学习钢琴的周海宏,有一天在弹《春江花月夜》时,身为作家的父亲站在他身后听了半天,问道,你给我讲讲,这里面哪是春,哪是花,哪是月啊?周海宏答不上来,臊了个大红脸。可是严苛的父亲临走时还甩下一句,“光听说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会弹琴!”因为对乐曲说不出个所以然,遭到父亲这样的奚落,这个经历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吧?

除了这个小经历,周海宏对于高山流水遇知音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伯牙摔琴是因为没有人懂他的音乐了,但是不要说普通人,就是很多音乐工作者都无法明确说出那些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这个“不懂”给听者造成了欣赏压力。周海宏问,伯牙摔琴责任在谁?是音乐自身,还是听众的耳朵?

周海宏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后,读研究生时修的是音乐心理学,主攻方向是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结合,从音乐心理学入手,研究与解决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及其关系,这是音乐美学的核心理论问题。周海宏把自己对音乐审美的思辨及研究论文编成了《音乐何需懂》这本文集,内容主要集中在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上,对音乐审美观念进行了重塑,还有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关注与批评,并对音乐学研究方法论作了积极的探讨。

在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念,但大都集中在如何听懂上。以往音乐普及工作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乐曲内容解说”六个字。这些普及讲座或文章大多从作曲家的时代背景、个人生平开始,进而指出音乐作品的表现内容,核心思想等。这种做法的结果,无形中给听众留了一个作业,就是要把这些内容从音乐中听出来,如果没听出来,就是没听懂。

对于这种“懂”的教育与追求,周海宏认为是音乐的审美误区。他直截了当地指出,音乐是感性的艺术,获得正确的认识不是艺术的根本功能与职责;用认识的正确与错误来衡量审美价值,只能扼杀艺术的价值。对同一首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在音乐欣赏中是非常普遍的,这是由于由音乐的本质特征与表现规律所决定的。音乐审美的根本方式是听觉的感受与心灵的体验,而不是视觉形象的捕捉与思想概念的把握。所以他提出了“音乐何需懂”这个口号。

《音乐何需懂》是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这个过程颇具逻辑性,核心集中在了音乐表现与心理学的关系上,厘清这种关系要从音乐形态的基本特征入手。首先音乐是无形的,乐声响起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它只是空气中的震动频率;其次音乐也不像文字那样具有符号性,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意思,7个音符只代表音高,除此之外什么指代都没有,这就使得音乐很抽象,为音乐的表现性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一直在研究音乐与它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果弄清了这个关系,知道它想要表现的是什么,就能很容易地听懂音乐。

研究音乐心理学的周海宏,思辨时总是扣着心理和感觉这两个方面。我们在听音乐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在脑海中出现了作曲家生平,作品背景,曲作分析还是仅仅就是一种直觉?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一响起,很多人都会立刻反应出:大海,这是大海的波涛。有的人还会觉得这是没有月光的大海,更有甚者会想起莫奈的画作《大海》,紫蓝色的天空和暗沉的海面,多像这音乐的氛围。即使对拉赫玛尼诺夫不甚了解,却都感受到了大海的波涛,都能在心中引起回响,这是艺术天分吗?也许有一点,但客观地说,这是一种心理活动,就是周海宏在书中特别强调的“同构联觉”。

近些年来,关于音乐形式与人类情感的动态形式之间,具有同构关系的学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海宏的与众不同在于,他认为这种同构,不是音乐与它表现形式之间有什么相似或者是相同,而是音乐表现的内容与我们所经历过的心理经验一致,是心理体验的同构。如果音乐所表现的东西与我们所熟悉的那些经验有着明显的同构关系,就会引起我们的联想,这就是联觉。当听觉与心灵体验的关系步调一致,就会形成同构联觉,因为它的存在,不懂音乐也照样能够品味与欣赏。

这辈子都浸淫在音乐中的周海宏,信手拈来一首乐曲,来解释我们的各种感觉之间存在着明显相互沟通的现象。比如《彩云追月》主题的连续上行,与我们对于空间高度的感知一致,于是就会引起联想,脑海中会浮现月亮在飘浮的云彩后面若隐若现的美景。因为音乐频率的变化,与我们对于空间感的体验一致,这就是同构,所引起的联想就是联觉。在物理世界中,除了空间的高低,还有重力感和运动感,而乐音的高低与节奏又与重力感中的轻重,运动感中的敏捷、笨拙发生着联系,所以,在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低音与慢速被用来表现大象,而我们一听,脑海中就出现了大象踏着沉重的步伐慢慢走来的形象。现在可以明白了,周海宏所说的音乐何需懂,不是泛泛的感觉之说,而是基于同构联觉这样一个心理学原理。

同构联觉揭开了音乐神秘的面纱,它让我们抛开了音乐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进入到音乐与我们心理经验的关系之中。所以,我们不用去了解那些专业的音乐内容,仍然能够从音乐中分辨出雨和风,分辨出大海的波涛与小溪的流淌。音乐能够引起人的联想,往往是心理运动同构联觉的结果,是以同构联觉为基础,综合了经验认知的结果。周海宏从心理学的角度,从音乐表现与心理体验同构关系的角度,通俗地告诉我们,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我们从心理上就具备了能听懂音乐的因素,所以不需要用那些理论说教来约束我们感受与欣赏音乐。《心经》中提到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着“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在讲人的意识界与自然界的关系,而同构联觉也正是这样一种关系,这就是他“音乐何需懂”的心理依据。提出这个口号的意义,在于重塑了音乐审美观念。

同构联觉会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体验。为纪念德彪西逝世100周年,国家大剧院举办过一次艺术沙龙展,名字就叫当《莫奈“遇见”德彪西》,让不同时代的两位印象派大师在展厅相遇。那既是一次视听享受,也是一次同构联觉的心理体验。展厅中的莫奈画作旁都挂着一幅耳机,可以在观画的同时听德彪西的音乐。比如在观赏莫奈《阿让特伊的雪景》时,可以听德彪西的 “雪中足跡”,画面中的雪地上当真有两条深褐色的踩踏印记;赏《大海》的同时听《大海》,被镶嵌在油画框中犹如画布般的显示屏上,有着紫蓝色的天空和暗沉的海面,多媒体造成的海浪和云的涌动增强了视听效果;戴上挂在耸立的卢昂大教堂旁边的耳机,即送来德彪西《沉没的教堂》中的旋律;赏《在阿让特伊港附近散步》时听《平野之风》,画面中五色斑斓的野花,在阳光下变幻着色彩,淑女的白色裙裾被风吹得飘起,如果不是搭在肩上的小阳伞向后仰着,这馨香的平野之风仿佛正迎面吹来。德彪西说: “我的音乐没有其他目标,只是想融入愿意接受它们的人的脑海中,并且与特定的景象或对象联系在一起。”听听,100年前的印象派音乐大师也在谈同构联觉呢!欣赏,就是调动自己的感觉系统,触动自己的敏感与遐想,这样的心理体验,与懂不懂音乐当然是没有关系的。

《音乐何需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音乐审美,完成了它的思辨历程。不仅是让更多的人增强自信,充满喜爱与坦然地走进音乐的大门,它还有一个更高的追求,就是要提高国民的感性素质。从心理层面来思考国民素质,就是感性素质。感性素质指的是对感性品质的要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于一件东西不满足于它的实用性,还要追求它带给人的使用体验,对使用体验的要求越高,对感性品质的要求也就越高。从表面上看,感性素质追求的是感觉的享受,实际上它是一种智慧,是对物质世界的深层领悟。音乐有着从精神到物质的反馈作用,用艺术的手段,加深对物质世界的领悟,会让我们更热爱这个物质世界。热爱是生活的要诣,有了热爱,生活才会更丰富圆满,才会如源头活水般始终活色生香。朋友们,调动自己的心理与感性经验,音乐,听起来吧!

发表于 2024-3-16 01:19:58
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24-3-16 15:58:20
欢迎新朋友加入享乐音乐
发表于 2024-3-19 21:44:10
谢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24-3-20 00:47:56
人的感知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的是,它是非常稳定的。我很多年用itune,好听的歌曲就打星,然后一阵子之后,很多歌曲听遍了,那么听到好听的,再去打星,发现星星已经被打了,非常稳定。歌曲是否好听,图画是否好看,真正的艺术不需要专业知识和训练。就是笑傲江湖里面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说毕加索的图画看不懂是因为我们不懂,这是假的,是因为毕加索的图画基础不是基于不变的人性的共同认同的美学,而是一个技术操作。虽然很复杂,但是不美。
美很简单的。几年前,我在苏州呆了很久,每周五出去市区放风一圈,午饭之后就到苏州博物馆的放映厅,里面放视频,黑乎乎的,可以睡觉。博物馆有一个扫地的老头,文化程度不会高的,但是能够感觉到美,有几个展览是他叫我去看的,特别是有一个忠王府的漆器展,他叫我去看,我看完,下次跟他讨论,结论是一样的。这个传承人会制作漆器,但是感觉不到美。她模仿传统花纹的,都还可以;自己设计的图案,颜色,都是糟蹋了一番制作。
这样还是不够的,有一次苏州博物馆有一个书法展,忘记什么主题了,里面有一种体,没看到过,有点像爨宝子碑的体,但是不是,但是几幅作品和陈美的Trill of Devil从结构上是一样的。我拿耳机给老头听,老头开始推辞,说不懂;后来我塞给他,他立马笑了,知道我什么意思。我和他都没有训练过,但是感觉具有重复性,那么就说明有人性的不变性的基础。真正的意思就是把这个不变性发掘出来。听不懂的,看不懂,就都是二流的了。
他拍苏州博物馆最好的镜头就是贝聿铭的赋格的乱石摆放,也就是仿米芾的米氏云山,我第一次兜一圈之后就觉得整个建筑就那个好,第二个是传统的草堂。他炫耀他拍得好,因为他站的角度,很多时候,游客过不去,且他扫地的时候人都没有,可以拍,等开放了,全是人,怎么拍的到。
艺术,只要不是猪油蒙了心,都不会很复杂
发表于 2024-3-20 15:09:40
加入享乐音乐论坛,,共享音乐快乐。
发表于 2024-3-20 17:08:54
感谢分享,不需要懂,感觉很重啊哟
发表于 2024-3-30 11:37:29
谢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6 天前
音乐有着从精神到物质的反馈作用,用艺术的手段,加深对物质世界的领悟,会让我们更热爱这个物质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